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1—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战略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坚持“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分层次建设”的方针,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注重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结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学位点体系;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注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本着“制度规范、管理创新、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研究生教育和促进学科建设为工作重点,特制订本规划。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211工程”重点大学的建设,构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十五”是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5年,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位点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向综合性农业大学又迈进了一大步。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十五”制定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一流的农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取得的成绩1.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校学科规模稳步扩大,多学科学位点体系基本形成,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确定了我校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2个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4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层次。“十五”期间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点。目前,我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2—研工作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覆盖了农、工、理、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点体系。在2003年国家一级学科点评估中兽医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均排名全国同学科前列。2005年在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对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的评估中,我校参评的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取得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其中作物学、畜牧学和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全国同学科第一,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排名全国同学科第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省“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2.学术队伍实力日益增强、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现有专任教师1006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2人,博士生导师149人,硕士生导师413人。教师中有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2人。“十五”期间,有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受聘担任省级和学校的特聘教授;袁隆平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的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更加壮大了我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随着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各学科梯队的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学术队伍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学校多层次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246人,博士研究生478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65人。“十五”期间,共招收研究生301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469名,博士研究生550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78名,研究生招生规模是1990—2000年的2.6倍。仅2005年招收各类研究生1286名,是1996年“211工程”立项之初的13倍。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我校研究生“十五”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4200余篇,80%的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参与完成,—3—每年大批次的研究生、博士后深入基层,面向“三农”服务,连续十几年受到中央、省有关部门的表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也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保证。3.条件支撑与保障更加完善,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科技园区,并设立了10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建立2万多平方米的研究生教育中心,并配备研究生专用的了公共实验室、语音室合多媒体教室。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保障。学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和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使学校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条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基地建设遵循“集中、公共、开放”的原则,实行科研项目对校内外公开招标,积极鼓励客座人员、访问学者投标并承担有关项目,争取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经过全校共同努力,已初步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寒地现代农业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为地方建设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十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立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在各学科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科群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东北亚和我国寒地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的“种、养、加、管”4个学科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打造了我校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品牌。目前,农学类学科、食品学科、生物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科技园区、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同时也拥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学校坚持对这些优势与特色学科进行提升—4—和整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从“九五”开始,学校将学科建设整体纳入“211工程”建设,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建设。“十五”期间,学校投入学科建设共计1.199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经费9578万元;用于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经费2409万元。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等为依托,“十五”以来,我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919项,国家级项目132项,省部级项目28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973项目2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总计获得科技经费约1.29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获得授权专利32项,推广各类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100多项。2006年1月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李景富教授主持的《番茄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丰产系列专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在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治、乳制品加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5.积极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我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党建工作,认真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为研究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保证。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也是研究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研究生科技服务小分队10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表彰,5次受到团中央表彰,2004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博士生搞了村规划”为题报导了我校“三下乡”活动,研究生已成为我校—5—“科技之冬”活动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不仅要搭好学科建设这个平台,还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不仅要树立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而且更要激发其创业精神,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也是我们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二)面临的形势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教育部积极推进“援疆学科建设”,为我校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我校更好地“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十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满足不了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2.个别学科学术梯队存在断档问题,急需高层次人才的补充;3.学科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4.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部分新兴学科发展条件不足;5.四大学科群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整体实力;6.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现象;7.研究生生源结构与质量亟需改善;8.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问题;9.学位论文质量有待加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需要突破;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到2010年的5年时间里是我校全面建设、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否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发挥我校的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加—6—紧迫感。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积极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培植新兴特色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学科整体的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强学科群的建设。坚持“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整体审视学科的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实验室条件、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从国家和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依据当今国内外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加大对学科布局、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力度。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构成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十一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重点将从规模建设和扩招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的发展思路,注重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提高了我们的学科水平,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了办学水平,我们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主要目标通过“十一五”的建设,实现我校“建立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目标。稳定、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形成4大学科群和若干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使东北农业大学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现代农业高级—7—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基地,成为东北亚地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孵化以及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地,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和国际寒地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基地。确保全面实现把我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
本文标题: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