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特色和优势在于从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人地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区域联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基础型的科学特点。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二、培养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硕士培养方向包括二大个方面。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主要从事区域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区域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集成及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具体涉及:空间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森林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森林资源监控系统,森林环境评价系统,森林灾害损失评估等)与决策支持系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等。三、学习年限2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用一年半时间进行硕士学位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全部课程的考试、考查,完成教学实践任务;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四、课程设置(见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类,总学时为756学时,总学分为34学分,其中公共课为378学时,6学分;专业基础课162学时,12学分,专业课108学时,9学分;选修课108学时,6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五、考核方式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及教学工作。六、培养方式以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学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位论文选题以本研究方向的热点、前沿或对某些问题有突破的论题为主,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校外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通过论文答辩者,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3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总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考核方式备注ⅠⅡⅢⅣⅤⅥ公共课第一外国语(基础英语)216366考试政治理论课90222考试体育健身课72122考试专业基础课1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5444考试★23S技术与地球信息科学5444考试★3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5444考试专业课4区域科学理论与方法3634考试★5环境科学研究进展3634考查6景观生态学3634考试★专业选修课7土地资源学3624考查8生态安全导论3624考查9环境地质3624考查10现代地图学3624考查11污染气象学3624考查12水文过程3624考查13生物地理学进展3624考查14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624考查15非线性生态模型3624考查16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3634考查17研究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3624考查社会实践18学术前沿动态学术报告119科学研究与实践20教学实践注:1.学位课程用“★”在备注一栏中注明2.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本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3.上述选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至少2门(4学分)4.每个研究生的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4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课程名称: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总学时:54开学学期:Ⅰ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张毅教学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及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分支,是地理学的基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在两分支学科中的实践与应用及两分支学科理论、方法的融合。教学内容:系统讲授地理学传统理论及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优势领域及实践、应用。结合中国的自然、人文区域特征,阐述其地域分布、资源合理利用、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问题。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牛文元,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2.王铮丁金宏,理论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3.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4.潘玉君、张毅,地理科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5、杨开忠中国区域分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6、胡兆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走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8、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9、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10、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3S技术与地球信息科学总学时:54开课学期:Ⅱ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臧淑英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贮、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掌握GIS软件的应用与简单的二次开发,学会应用这些高新信息技术解决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因持网(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最终促使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为此,本教学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地球信息科学的缘起1.1地球信息科学产生的技术背景1.2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应用背景2.地球信息科学的含义2.1地球信息及其与数据、知识的关系2.2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3.地球空间信息理论基础3.1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3.2地球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3.3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4.地球空间信息图谱4.1地理图形信息理论4.2地球空间信息图谱的概念4.3地球空间信息的基本原理4.4地球空间信图谱的应用研究5.3S技术与应用5.1GIS技术与应用5.2RS技术与应用5.3GPS技术与应用65.43S技术集成6.数字地球6.1数字地球概述6.2实现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6.3数字地球工程进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地理信息系导论陈述彭等科学出版社1999年2.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测绘出版社,1996年3.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年4.胡鹏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美]N.迈克尔(武法东译),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6.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秦其明等,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张剑平等,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9.修文群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年10.刘湘南等,地球信息科学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龚健雅等,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年12.史文中,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年7课程编号:3课程名称: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总学时:54开学学期:Ⅱ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张丽娟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地理数据的整理方法,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理数据的基本的统计处理方法。能够针对实际研究的目的,正确地选择对大量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能熟练掌握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的原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的原理。安排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对输出结果正确分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主要的参考书目:1、张超等,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盖均镒,试验统计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4、马育华,试验统计,农业出版社,1982。5、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其在生态学中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6、张学群,运筹学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8课程编号:4课程名称:区域科学理论与方法总学时:54开学学期:Ⅰ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王金辉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全面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最新进展。为学生进行与区域科学及区域研究相关的学科的教学及从事区域研究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1.区域科学概述2.区域资源理论与方法3.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与方法4.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艾萨德(美).区域科学导论.陈宗兴、尹怀庭译.2.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4.周起业.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5.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9课程编号:5课程名称:环境科学研究进展总学时:36开学学期:Ⅰ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张思冲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了解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最新的科学原理及方法,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科技,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专题一环境科学沿革、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第一节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第二节旧中国的生态破坏情况第三节新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第四节当前环境科学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一、世界环境变化趋势二、新技术应用;专题二中国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污染一、大气污染二、水污染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四、噪声污染第二节生态恶化一、森林资源贫乏二、草地退化严重三、耕地质量下降四、荒漠化现象严重五、生物物种减少第三节自然灾害一、地震灾害二、干旱灾害三、洪涝灾害四、水土流失灾害五、滑坡灾害六、泥石流灾害七、生物灾害10专题三水、大气等污染防治最新技术第一节污水处理最新技术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二、污水再生与回用技术三、国内外污水回用工程事例介绍。第二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技术一、矿物燃料;二、燃烧过程;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形成、转化和控制;四、微粒污染物的形成和控制专题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利用等的最新方法;第一节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一、堆肥化处理技术二、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三、城市垃圾厌氧消化第二节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一、固体废物焚
本文标题: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4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