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综合运用学案2
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34页第1页邮箱:3004886@qq.com高考二轮复习学案政治第一部分:知识专题哲学【典例精析】1、(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故③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含③的选项,本题选B项。2、(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3、(全国卷I)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34页第2页邮箱:3004886@qq.com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B【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④的说法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B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28~29题。4、(全国卷II)28.“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5、(全国卷II)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避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34页第3页邮箱:3004886@qq.com6、(09江苏卷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7、(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②③。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8、(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时间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时间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时间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的理解了实践的特点9、(09北京卷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34页第4页邮箱:3004886@qq.com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心意思我们看到: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个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保障。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综上我们选B。②③与本题中心意思无关。【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10、(北京卷)38.(32分)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答案】(3)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解析】本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给以后的命题指明了方向,因为今年是旧课程的最后一年,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探究意识被提前放到高考题中来考查,其实是有着很强烈的引导作用的。(1)要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图表反映了什么内容,另外最重要的是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有那些意义。需要我们具有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回答。(2)相比较而言,本小题非常简单,只要熟悉课本知识,清楚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话,都应该能得高分。因为这个知识点我们一定练了太多。(3)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我们要具体展开说明,思路是先说对立的表现,再说统一的表现,然后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实有心的考生会发现本题的原理和06年北京高考38题的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34页第5页邮箱:3004886@qq.com第(2)问基本一致,再加上课本的叙述也是这个思路,所以本题的得分率一定不会低。【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社会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11、(福建卷)39(42分)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医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抚民,使汉初社会凋敞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使因为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浩”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4)请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当前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的理由。答案:(4)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者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的正确判断。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当前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是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何时的新措施。12、(广东卷)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1)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40.立意: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的掌握,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34页第6页邮箱:3004886@qq.com答案要点:(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13、(全国卷II)39.(60分)材料三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
本文标题: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综合运用学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