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哲学学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第十二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习目标要点晨背1.识记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的需要以及满足的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就称为价值选择。(2)产生:是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3)要求: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遵循社会发展的。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1)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和的变化而不同。(2)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和倾向。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从而作出正确的,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判断: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1)人们的不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人们站在不同的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性的条件(1)自觉站在的立场上,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2)牢固树立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无所谓对错。3.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1)首先考虑并满足的利益要求。(2)要把、、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的立场上进行选择。(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一想:承认个人利益是否就等同于认可个人主义?三、简要回顾探究点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1.(2013·福建高考)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理念。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消费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方法指导答好“依据”类主观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措施的经济学、政治学或哲学依据。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从课本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探究点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2.(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解析首先要概括出上述材料共同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然后才能回答价值观的作用。回答本问的第二层,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是什么,即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然后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方法指导措施类设问第一步,细读设问,明确主体和答题范围。设问限定主体,要寻找符合主体身份的相关知识;设问没有限定主体的,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境,从不同主体出发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包括政府、党、公民、人大等;文化与哲学方面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体是国家还是个人。第二步,做到“三联系”,确定答案范围。一是联系教材,寻找教材中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二是联系材料,注意寻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步,简要概括理论知识或时政知识,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41.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等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新生代农民工也在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不仅要在城市里挣钱,更想在城市里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生活梦想。这表明()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③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3.扶起跌倒老人,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却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某高校就此开展了民意调查,下图调查显示的信息说明()①价值观影响着人生道路的选择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④正确的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诗中蕴涵的哲理是()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决定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强调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答案(28)第十二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5探究点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典例训练]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答案(1)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消费主义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违背了客观规律,危害了人民利益。探究点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典例训练]例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答案(1)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再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从题干的关键句“人心,有各自的法则”可以看出,只有C表述符合题意。A、B表述错误;D表述不符合题意。2.答案A6解析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③错误。①④符合题意,故选A。3.答案B解析①和④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主要表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②③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要读懂材料,这是在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影响作用。②与题目无关;④说法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A。5.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答案(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2)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又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是维护我国人民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体现。
本文标题:哲学学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