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2)19世纪30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想的本质。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对象,揭示其特殊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般和个别的关系。(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断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内容。哲学产生以后,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割裂,又不能互相代替,认为具体科学可以离开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粒子还是宏观宇宙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于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如何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即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着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障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预见的作用、组织作用和动员作用。我们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上学认识论。7.为什麽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实践推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有浅入深、由片到更多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主要的经验材料,使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第三,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冲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第四、社会实践不断锻练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就越强。8.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参加实践活动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题主体和社会主体。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们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9.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也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力量。它表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所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2)生产力既然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因而生产力是客观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构成的一切物质、技术的要素的总和。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三个要素几其在生产地位:1劳动对象是人们再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2、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媒介体。3劳动者是指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总之,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10.简述国家的实质?答:表面看来,国家是独立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整个社会的代表,但从实质来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1、国家是阶级的工具。2、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3、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4、由于国家问题直接关系着各阶级的根本利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都力图掩盖国家的本质,宣扬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全民利益的“捍卫者”,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这些观点是错误的。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因为在生产方式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构成了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连续性。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在一定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阶级性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力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之间,就必然会发生矛盾。(2)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固然存在着矛盾;就是在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只是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自己的特殊表现。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便形成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到高级的发展,即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相互代替的历史过程。12.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答:⑴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⑵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根据是:第一,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关系,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的结构。第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着每一社会形态的性质,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的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善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善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⑶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矛盾的发展。13.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答:⑴所谓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⑵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①人类劳动是有明确目的的自觉活动②人类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③人类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自己为主体创造人化世界④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15.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范畴?答:⑴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⑵上层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体现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上层建筑亦称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艺术思想,宗教观念,哲学观念等,它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思想上层建筑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16.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⑴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⑶建设和军事战略⑷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17.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观是什麽?答:⑴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⑵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时并闪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⑶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初步探索。⑷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产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设想,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提议,等等。(7)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18.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历史任务是什么?(简答)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历史任务是:⑴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之下,近代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外推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因此,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工同富裕。1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简答)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客观可能性。20.为什么说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简答)⑴中国是一个封建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的主体。没有这个主体群众的参加,任何形式的中国革命都不可能真正成功。⑵农民阶级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对象,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直接压迫对象,他们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⑶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基本内容。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⑷元首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领导,是实现元首阶级领导的核心问题。广
本文标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5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