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旅夜书怀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作品,对他的狂放不羁、才华横溢、超凡的自负都有所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圣杜甫,我想大家一定也很了解,下面我们再具体回顾一下他基本资料。二、作者生平简介1.杜甫(712~770),生于巩县。青年时代,南北漫游,裘马轻狂。30岁时居偃师。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安史乱起,赴凤翔授官。乾元二年,弃官入蜀,飘泊西南。大历三年春,离夔州。大历五年,死于舟上。安史之乱也给诗带来了变化,最早最全面反映这场灾难的,是杜甫。杜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还在于杜诗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诗史的性质,决定了杜诗写作方法的变化。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也融入强烈抒情,有时还杂以议论。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2.杜甫的律诗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在于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杜甫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的成功。3.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础是悲慨。杜诗风格多样,潇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境遇,心境有关。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多潇散自然的诗;反之,则多沉郁顿挫之作。4.杜甫的地位与影响杜甫诗兼各家之长,兼备各种风格,与他对诗骚直至魏晋南北朝诗,至初盛唐诸家的学习有关,杜甫转益多师,使他成为集大成者。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为后来者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许多诗人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在思想情操方面。这种影响直至现代也历久不衰。三、整体把握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名篇《旅夜书怀》请同学给我们先朗读一下(一生朗读;简短点评;再读,简短点评;齐读。老师范读,并逐句讲授朗读要领,反复诵读,读出感情)2.刚才我们已经初步通读了这首诗,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也都有了一个大体的感受和把握。用一句文学性的语言说就是,领略了它的感情基调。你能不能说一说,读过这首诗后,你认为它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预设:孤独;伤感;忧愤)3.我们同学能够很容易从文本的角度去领悟这首诗,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有时候题目也很重要——我们不应该忽略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在做诗歌鉴赏类题目时所要着重注意的。解题:(1)题目叫《旅夜书怀》,“旅”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就是旅途的意思。那大家能不能结合注释再详细地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旅途?谁来给我们补充一下?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联系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一个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一个人(严武)、一段旅程(由成都到渝州、忠州)。由此看来。旅途二字,实则满含艰辛。它和李白的壮游天下、纵情山水是截然不同的,更增添一种漂泊之感。(2)“夜”字点明了什么?(写作的时间)从诗里面能不能找多对应是信息?(独夜舟、星垂、月涌)(3)“书怀”是什么意思?(书写情怀)这在诗中对应的诗句就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可以体味它的感情应该是:孤独、忧愤的。总结:回过头来看,原来短短的四个字,却包含了这么多内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可以这样说:漂泊无依,星夜凄寒,有感而发,乃有此作。四、具体分析“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大家先自由朗读一下。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2分钟时间自由读)大家边读边找一找诗中的景物描写。请同学回答。见板书2.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分成两类,大家能不能找出它们的共性所在?(找特点:每一类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粗体字标明)见板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这里又给我们展现了那些景物呢?又该怎么分类呢?见板书2.古人在赏析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时,注意到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这就是所谓的“炼字”。那么大家看一看,是哪两个字?(生:“垂”和“涌”)大家都找到了是颔联中的“垂”和“涌”。我们就分析一下。先反复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是怎样的星野、月亮和江水。3.为什么用“垂”来形容星星?为什么用“涌”来形容月亮?(小组讨论一下。2分钟)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清代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妙处所在:1以乐景写哀情2动静结合的动态美4.那么颔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放眼岸上,只见远处旷野无垠,天上繁星如织,在遥远的地平线处遥挂低垂;纵目江中,波光粼粼的江面翻腾着,涌动着,把月亮的光辉搅乱了,揉碎了。诗人笔墨酣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阔大的意境。“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们说“诗言志”,杜甫用这样形象生动的笔触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呢?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说:“我的名声岂是因为文章而显著的吗?做官应该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的吧!”关于杜甫“名”与“文章”的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当年杜甫以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颇得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这对于一向标榜“诗是吾家事”的杜甫来说,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来也作诗回忆“一日声煊赫”“文彩动人生”的往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沙鸥:修饰语是“一”,仅仅是这样的吗?前面还有“天地”,想想一下,茫茫天地之间,一只沙鸥在飞翔,这只沙鸥是属于哪一类?(渺小)见板书2.作者仅仅是用白描手法写景吗?诗中虽没有直接出现作者的身影,但我们能不能感受到?再读“飘飘何所似”,很明显这是一个问句,问谁的?(作者自己)如此飘飘忽忽、渺渺荡荡像是什么呢?天地之间一只孤独的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五、艺术夜色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沙鸥渺小对比我孤独情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壮阔衬托沙鸥忧愤
本文标题:十九旅夜书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8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