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华东五市建筑景观调研报告
1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调研报告目录题目………………………………………………………………………………………………3摘要关键词引言…………………………………………………………………………………3一、基本概况1)中国古典园林………………………………………………………………………………32)新中式建筑与景观…………………………………………………………………………3二、“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1)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32)新中式景观的文化表达……………………………………………………………………3三、“源”新中式景观源于古典园林1)平面布局(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姑苏会)…………………………………………………32)空间序列(拙政园、苏州博物馆)…………………………………………………………43)造景手法(1)看与被看(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苏州博物馆八角凉亭)…………………………5(2)藏与露(环秀山庄、姑苏会)…………………………………………………………6(3)渗透与层次(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姑苏会)…………………………………………7四、“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理念传承1).结构与重组(1)色彩的抽取(苏州博物馆主体、,李公堤,姑苏会)……………………………………8(2)虚实结合(苏州博物馆)…………………………………………8(3)虚实结合(苏州博物馆)…………………………………………82)简化与转化(1)堆山叠石(拙政园、环秀山庄、苏州博物馆)………………………………………82(2)庭园理水(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姑苏会)…………………………………………10(3)植物的应用(拙政园、苏州博物馆)…………………………………………………113)传统符号的衍化转化(1)单体的模仿(李公堤、西湖新天地)…………………………………………………12(2)符号的提示(西湖新天地)……………………………………………………………12五、结语…………………………………………………………………………………………12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华东四市调研报告摘要:本文大体从“意”、“源”、“衍”三方面研究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通过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空间序列、造景手法等,并寻求传统园林与新中式建筑、景观的内在联系,探讨古典园林在新中式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延续。关键词:新中式景观古典园林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姑苏会传承引言:开学初,学校老师组织了我们大三的学生于9月10日至9月19日到华东四市对宁波、杭州、苏州和南京进行建筑调研实习。对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五散房、浙江大学、中国美术馆、西湖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山陵、四方艺术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进行建筑设计方面的考察,对滕头村、慈城古镇、西湖新天地、金鸡湖景区等进行规划设计方面的考察,对天一阁、环秀山庄、拙政园等进行园林设计方面的考察。其中,对江南园林文化的游走认识尤为深刻,并被新中式建筑与景观设计深深吸引,回校后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意”、“源”、“衍”三方面的传承。一、基本概况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栽体,是世界园林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古典园林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邃。她得山水之性情,饱自然之意趣,是世界山水园林的典范。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最具代表性,当中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2)新中式建筑与景观新中式建筑与景观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二、“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1)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3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小移至摹拟于咫尺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展现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意境,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我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2)新中式景观的文化表达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手法表达,对中国园林内敛、含蓄园林气质的追求与强化。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的心理,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勾起中国人内心的回忆,传达中国人对景观空间的种种感觉,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三、“源”新中式景观源于古典园林1)平面布局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国园林又是走再现自然的路子,而自然本身并不处处都明显地呈现出孰主孰从的差异,因而主从分明、重点突出这一构图原则在中国园林中通常都是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的。以拙政园为例,其属大型私家园林,中部为全园重点景区。在这一部分中,又以倚玉轩及其以西的水景为最佳,堪称为重点中的重点。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苏博李公堤苏州李公堤的商业建筑也保留了传统的苏州民居形态,景观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部分元素,多座小桥串联各桥,模仿苏州古典园林布局。4李公堤的另一个顶级企业商务会所区——姑苏会,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有限的湖岸线,不仅尽力“取景”,更立足于“造景”。通过建筑形体的变化,以及对墙、院、水、壁、窗等传统元素的运用,将庭院空间划分为开放、半开放、半私密、私密四个不同级别,分别与之相对应的功能空间组合。2)空间序列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它不仅可从某些点上看起来具有良好的静观效果——景,而且从行进的过程中看又能把个别的景连贯成完整的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所谓“步移景异”正是这种效果的写照。拙政园经一再改建成为现状,因而很难有一条既连续又脉络分明的空间序列。苏州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欲扬先抑”的手法,即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这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的形式。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个较大空间的展区。西廊展厅长廊53)造景手法(1)看与被看园林建筑,既无轴线引导,又不讲求平衡、对称或对位关系,乍看起来一切若似任意摆布、纯出偶然,但实际上却又刻意、含蓄地受到这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看。扇面亭的位置选择和处理也十分有趣,正面临水开朗,而其他三面通过门洞、窗口均有景可对。通过西南门洞可看到三十六鸳鸯馆,通过东北门洞可看到倒影楼,通过背面扇形窗口可窥见西北的浮翠阁。被看。亭的位置选择非常巧妙。自“别有洞天”进园后,它成为人们可捕捉到的第一个景观对象,起到了“点景”的作用。苏州博物馆八角凉亭,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贝先生在主庭园西侧水际安亭,位置选择得很好,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侧建筑与松梅也尽收眼底;南侧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为绿色的竹林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一副泼墨山水画,营造出“简约”的意境。(2)藏与露传统的造园艺术往往认为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传统园林,不论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遗,总是千方百计地把“景”部分地遮挡起来,而使其忽隐忽显,若有若无环秀山庄,山石嶙峋,乔木参天,藏亭台于山石,树梢的空隙之间,及其幽邃深远。环秀山庄姑苏会6姑苏会,南北向两条通透的景观主轴形成水坊路与对岸李公堤的视线穿透,将基地内部景观与金鸡湖湖景不自觉融为一体。同时将建筑与庭院相结合,运用设计手法在“见”与“不见”之间造情造景,化解建筑密度与景观品质的矛盾,(3)渗透与层次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传统园林的另一重要特点,“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正是这一特点的写照。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境的深邃,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传统园林中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画嵌于框中。由于是隔着一重层次看,因而便显得含蓄深远,这种现象也应属于空间渗透的范畴。拙政园小飞虹,作为架空的廊桥既有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从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从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的松风亭则变为远景。苏州博物馆用展区和回廊一隅配上六边形镂窗再现“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概念,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主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南侧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片石假山互为对景。17李公堤姑苏会,建筑与景观亲密融合,是其一大特色。如传统苏州园林一般,建筑,景观与内部空间互相渗透、融合。游人可透过观光电梯玻璃幕墙外的实木百叶欣赏庭院内风景,仿佛置身竹林深处。窗花格栅等细部装饰配以天然原木,突显“隐、雅、逸”的空间气质。四、“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理念传承1)结构与重组(1)色彩的抽取拙政园的整体色调是江南传统的灰白色调,园中除了花红柳绿和碧波荡漾以外屋瓦的灰色和墙的白色就是它最重要的颜色。作为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沿用了这种承载着深厚历史积蕴的灰白调。粉墙黛瓦格局,加之经过简化、雅化的装饰性灰色边饰,淡雅的灰色线条不仅起到了划分结构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条之美。而姑苏会,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性展现不同的传统语汇,更是设计的精髓所在。呼应水巷邻里商业的设计理念,设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材料、手法相结合。深灰色亚光石灰石、白色光面珊瑚石、深灰色金属屋面及蓝灰色玻璃幕墙,既体现中式建筑黑、白、灰的水墨意境,又表现时代感。白色光面珊瑚石被刻意地划分成竖向不规则肌理,与山墙面竖向条窗结合,犹如清晨的细雨,绵绵如丝。同样,苏州李公堤的商业建筑以苏州古典园林式布局,黑、灰、白三色为主色调,尽显江南水乡神韵。徜徉其中,粉墙黛瓦、湖石翠竹,隐约中似乎确能感受到古典园林的氛围,只是少了些内敛与平和。(2)虚实结合贝老爷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虚实结合体现在有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而留出了一大片的庭院和水塘,在它们上方形成的空间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了中国画中的“留白”,这种“留白”的用意不外乎增加建筑的灵气和减少建筑太多对空间造成的压迫感,让这种“留白”形成与建筑物之间的虚实对照。这片庭院造成的空间是“虚”,周围的建筑是“实”,整个空间在纵轴上形成了开阔的视野空间表现为“虚”,周围室内空间形态相对于室外空间表现为一种“实”。8(3)隐喻内敛苏州博物馆的整个建筑群为了协调周围的建筑,总体高度都很低,分为首层、二层和地下层,将建筑
本文标题:华东五市建筑景观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0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