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用词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忆江南》教学反思《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之情趣了。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推荐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重点围绕外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展开教学。我的教学预设如下:一、作者一路上,欣赏着沿途明艳的春色,聆听着潺潺的溪流声,心情是那样的愉悦。如果路上的景色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美”,那么外洞及洞口又分别可用哪个字来概括呢?请你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二、由外洞要进入内洞必须要经过孔隙,那么孔隙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默读第五自然段,从语句中你读出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在这一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找句,读,体会特点。三个问题是:1、游客要过孔隙,必须靠什么?2、游客躺在小船上是什么样的?3、过孔隙时有什么感受?)三、到了内洞,里面可是别有洞天了。内洞,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内洞,游客看到了些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其中穿插播放一些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对此有个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一下那些石钟乳和石笋的样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整个流程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而且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个人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并且配以多媒体设备——图片、文字作辅助,加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真正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之训练。可是课堂毕竟是不断生成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靠教师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本身的基本素质。本堂课中,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即说话训练部分,本以为这个设计会是个亮点,在学生看了多幅图片后会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石钟乳和石笋的千姿百态的样子,会让课堂焕发活力。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这是令我非常惊讶的。按理说,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一说话应该不成问题,你把它想象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只要你愿想。而对于我来说,课前根本没想到学生会出这样的状况,所以在课堂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令我不知所措,幸好后来在我的启发下,有两三位学生描述了一下,尽管有些值得商榷。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成功也有遗憾。遗憾一:在进行说话训练出现卡壳时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给学生设计一个坡度,如:可示范引路,“瞧,这多像一只行动不便的大海龟趴在了岸边的岩石上,伸出了它那尖尖的脑袋在探寻着海上的动静。”让学生知道说什么,然后再给半开放的让学生补完整,“的黄龙。”最后再全放手的让学生自己说,这样的话就可避免冷场的局面。遗憾二:在第二版块中,由于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回答就被限制在老师的掌控中了,学生缺少了一些自主性的表达,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从主体性来说,学生就变成被动的了。如果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学生就变成自主学习了,即:读了这一小节,你觉得孔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就给学生表达上留有许多空间。一堂课不可能达到完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有遗憾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它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课堂上我们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语言中的精妙和暇疵;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应变力,适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教学策略;具有掌控课堂的全局能力,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心中有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活力,我们的教学才会逐渐趋于自如。《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中彩那天》教学反思《中彩那天》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将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这一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仅从文本上理解,还是容易的。但要教育孩子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我想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课文中,围绕解决一个个难题,进行探究解决:例如,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学生基本都说:“获奖汽车是父亲自己留着呢,还是给库伯?”)就此,我让他们展开讨论,这样课文中有关“我”家经济状况与妈妈对我们的告诫全引出来了。如有同学说,我同意留下,毕竟库伯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而且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要穷;又有同学说,再穷也不应该留下,妈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呢,你忘了?中奖的那张彩票是给库伯买的,怎么能占为己有?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学生进行了充分争论,才能有共鸣,才能有收获。但此文学完后,我总觉得有些不是知味,因为课堂上,有些同学不能参与讨论,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他们就站着不开口,对说话的练习措。积极性不高。《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今天是我在北京小学培训第一次上课,说实话心里有些紧张,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次上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
本文标题:四年级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2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