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四数下册第八单元备课91-102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单元备课课题第八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教学总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解读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两个小队立定跳远成绩的整理,认识和学习复式分段统计表。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复式分段统计数据。课时安排求平均数的方法(信息窗1)2课时复式分段统计表(信息窗2)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消费知多少?1课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课题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91—95页备课教师公桂萍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单位祝阳镇姚庄小学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复备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教学过程复备(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5.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提示:平均分与什么有关?我们应先算出什么?然后再求什么?进行小组交流讨论。7号:(9+11+13)÷38号:(7+13+12+8)÷4小结得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总分÷出场数=平均分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教学过程复备三、拓展应用。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小教练——统计7号:(9+11+13)÷38号:(7+13+12+8)÷4教学反思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达标检测题1、四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各班参加人数分别为:四一班12人,四二班15人,四三班10人,四四班13人,四五班15人。把各班参加的人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班别合计人数根据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看图计算四年级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参加数学竞赛?2.请你填一填。(1)下面是四年级二班一个小组的数学测试的成绩:899588100988399100要求这个小组平均成绩,要用他们()÷(),总成绩是()分,共()人,平均成绩是()。(2)中心小学的气象小组,在一天的8:00、10:00、12:00、14:00、16:00、18:00记录的的温度分别是12度、18度、24度、27度、21度、18度。要求这几次测量的平均温度列式为()。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课题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91—95页备课教师公桂萍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2课时单位祝阳镇姚庄小学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较复杂的平均数。2.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统计观。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复式统计表。教学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复式统计表。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复备一、理解意义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通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举例说明,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二、掌握方法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教学过程复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3)列算式解答:(6+3+2+5)÷4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移多补少,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优化算法,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三、学习新知: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姓名张平李东王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你计划怎样来计算: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一:20+35+35+24+35+31=180(次)180÷6=30(次)生二:35×3+20+24+31=180(次)180÷6=30(次)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四、实践运用1.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教学过程复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达标检测题学号123456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师问: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是反应整体的平均水平。】五、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小教练--------统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教学反思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1.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1)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A、(54+25+35)÷2B、(54+25+35)÷3(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A(22+38)÷2B、(22+38)÷32.想一想,填一填三年级同学植树情况如下表,已知平均每班植树23课,三(2)植树多少课?班级三(1)三(2)三(3)平均棵数23?21233.解答下面各题。(1)某院十月份各家用电量分别是:张家98度,李家120度,王家75度,孙家82度,刘家90度。请算出平均每家的用电量。(2)西安市六月份某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的摄氏度数分别是32、30、31、28、30、29、30。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3)学校广播操比赛中,六位评委给四年级二班的评分分别是92、98、83、82、97、88平均分的规则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出平均分。最后求出四二班的最终得分是多少分?课题统计-复式统计表课型新授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教学内容教科书96—99页备课教师公桂萍教学时间共1课时第1课时单位祝阳镇姚庄小学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3.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教学难点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教学过程复备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为了达到我锻炼,我健康的目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活动。现搜集到了两队队员立定跳远的成绩(出示两队的成绩单)教师:说说你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承上启下,在让学生回顾上节学习重点的同时,明确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区别与联系。】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教师: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想法?(小组汇报)教师:为了清楚地看出各队队员立定跳远成绩的分布情况,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学生大多会联系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应及时让学生讨论除了求平均数方法之外的解决方法,从而突出本课的主题。(学教学过程复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页生讨论,知道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更科学)教师:为了便于大家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复式、复式分段),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小组讨论整理)教师:请同学们把你们整理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可有目的地让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学生交流)教师
本文标题:四数下册第八单元备课91-10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2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