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国内主要经济区发展模式探析及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的建议
国内主要经济区发展模式探析及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的建议作者:咸阳市政府研究室杨明刚李耀华张莹2009-10-15区域经济一体化开端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区域间经济网络的不断扩张,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和地区适应现代经济竞争、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研究分析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寻进一步推进西咸一体化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成为加速咸阳发展、实现咸阳在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切实增强咸阳城市竞争力,着力打造西咸大都市,积极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核心,进而落实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内主要经济区建设发展成就从1982年起,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建立设想的提出到现在,短短27年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我国东西南北的全面展开,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天津滨海新区,中部地区的长株潭、郑汴以及西部地区的乌昌等经济区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协调推进,发展方向各有侧重,发展策略各具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谱写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新篇章。(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南部、中部和浙江东北部地区,共16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其中含有一个直辖市(上海),三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在此基础上,长江三角洲还有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长三角经济区被称为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我国成型最早、发展也最为成熟的经济区。2008年长三角经济区GDP达到53956亿元,占全国GDP的17.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228.6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4.06%;城市化率48.5%,比全国44.9%的城市化率高出3.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18.94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45.3%;进出口总额为9588.6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43%。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5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86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331亿元,第一产业3.3%的比重低于全国8.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53.5%的比重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43.2%的比重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是长三角经济区高速发展的外部支撑力量。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北翼,以上海、南京为两极,以长江、沪宁铁路公路、宁通高速公路为横轴线,新长铁路、京杭大运河为纵轴线,形成了纵横相贯、点网相连的区域分布状态;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南翼,杭州既作为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钱塘江的三江交汇口,又作为沪杭线、萧甬线、浙赣线、杭宣线的铁路四线会聚点,还作为沪杭、杭甬、杭宁、杭金衢、杭黄高速五线聚焦处,确立了其独特的交通枢纽地位。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长三角经济区高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长三角经济区共有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常州,形成了环太湖和沿沪宁、沪杭甬铁路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其轴线与铁路干道和产业布局相重合,形成强大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目前长三角经济区已经成为我国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各个城市之间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积极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区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合作方面,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了共享的权威信息资料中心,最大限度的整合了各城市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为各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合作方面,由长江三角洲经济各个城市人才中心共同参与的长三角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已进入人才共享体系。沪、宁、杭、甬、苏、锡等6个城市签署了“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协议,上海和宁波实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及“异地人才服务合作”等。经过20多年的共同建设,以总长不过660公里的面积,却密布着占全区总数37%的20座城市,且以沪宁、沪杭和杭甬三条铁路为发展轴线,目前长三角经济区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都市区、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镇群和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五个二级城市群,呈现出“之”字?的空间发展形态。(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小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七个副省级、地级市以及惠州、肇庆两个地级市,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全省23.2%,约占全国面积的4‰,人口4491万,占广东省的47.53%。2008年珠三角经济区的GDP总量为29745亿元,占全国GDP的9.89%,人均GDP高达62600元,是我国人均GDP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915.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9%;城市化率高达86.56%,在我国各大经济区中居于首位;实际利用外资262.0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28.36%;进出口总额为6568.76亿美元,占全国的25.64%;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1.4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4.5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20.45亿元,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只有2.18%,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分别为51.2%和46.62%。目前其第二产业,正在进行以电子、通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技术升级,从初级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石化、汽车、钢铁等重型工业逐步成为新的产业支柱;第三产业尤其是和知识经济关系密切的科技、教育、金融、信息咨询等部门也在不断快速成长,内部结构逐渐向高级化演变。依靠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的紧密联系,珠三角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次区域经济区,这些次区域包括以广州为区域性中心的中部次区域,以香港为区域性中心的东部次区域,以珠海、澳门为区域性中心的西部次区域,各次区域有着相对明确的职能定位。依靠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珠三角基本上形成了三角形的空间发展结构。珠三角经济区发展轴心是广州、深圳和珠海,这三座城市间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以联结,同时深圳和珠海又分别与香港和澳门毗邻,虽然经济区内其他的次区域还不是很发达,但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以港深、澳珠和广州为顶点的“△”型空间发展结构。总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现己成为全国商品经济最活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在传统的制造业方面,还是在新兴的高科技产品制造方面,都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三)京津冀经济圈为了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培育国家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展和改革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从国家层面上开始推进京津冀经济圈的建设。京津冀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包括石家庄、保定、唐山、沧州、张家口、秦皇岛、廊坊、承德、邯郸、邢台、衡水共11个城市在内,位于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经过5年多的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03年,京津冀经济圈的GDP为13079.4亿元,2008年达到33030.9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0.5%,占全国GDP的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3年的5719.72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24228.6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6.38%;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从2003年的1247.81亿元、6168.03亿元、5680.14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2269.98亿元、15291.67亿元、15469.3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38%、29.58%、34.47%;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572.79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3908.0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16%,2008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26%;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2003年的72.23万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71.3万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7.43%,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53%。除了在经济基本面取得的突出进展外,“京津冀”联合推进京津塘高速公路产业带建设并已初见成效:高速公路的东端是以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塘沽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区;与此毗邻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的最理想区域;地处京津两市中心地带的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区武清开发区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外企业投资、研究、开发和生产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多个行业的产品;距北京四十多公里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众多中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前往置业;位于高速公路西端的北京开发区,也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的财团投资。目前,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京津冀经济圈作为国家区域规划试点地区,其后续发展将对北方地区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四)长株潭一体化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三角形分布,是湖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有4条铁路和7条高等级公路以及1条湘江水道相连,三市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3%;人口1273.8万,占全省的18.9%;聚集了全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从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设想提出到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长株潭三市的GDP总量为4562.24亿元,占全省GDP的40.92%;实际利用外资23.87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59.6%;进出口总额为81.71亿美元,占全省的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79.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5.65%;在三次产业方面,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4.8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96.0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94.31亿元,第一产业比重为9.19%,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6.91%和43.9%。从经济发展的具体层面来看,交通方面:长沙黄花机场航站楼改造竣工。京珠国道主干线临长高速、长潭高速、潭耒高速、长益高速、上昆高速潭邵段、莲易高速、株洲天易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与相邻城市实现高速互连。三市公路环线正在形成,市际交通正向以城市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电力方面: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全省500千伏受端环网、长株潭220千伏双环网络,拥有电源装机196.8万千瓦;金融方面:长株潭一体化金融电子网络基本形成。建成以长沙为中心的支付系统,建成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长株潭城区之间支票和本票结算化异地为同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联网,长株潭贷款数据入库率达89%。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长珠潭的“融城”效应也日益显著。以省政府南迁为标志,三市相向发展:长沙南拓芙蓉路,建设天心生态新城,加速与湘潭、株洲对接。株洲建设株洲大道,与湘潭对接,株潭两市新城区之间主要道路基本城市化,株洲河西新城与湘潭河东城正逐步融合。株洲市区西北端逐步向长沙县延伸,湘潭改造昭山大道、板塘大道与长沙对接。(五)郑汴一体化为在中部区域发展中率先崛起,构建一个能够带动河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河南省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战略,将郑州和开封等9个城市的协调发展作为带动河南经济振兴的重要战略,郑汴一体化被摆在了实施中原城市群战略的首要位置。2005年,河南省政府又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通过体制创新突破行政区划形成的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加快流动,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郑州市中心城市地位,有效促进和带动开封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河南省政府以及郑州、开封两市的共同努力下,郑汴一体化稳步推进。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郑汴地区的GDP总量从2473.86亿元增长至3693.37亿元,年均增长22.2%;全社会
本文标题:国内主要经济区发展模式探析及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4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