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吴军夏建中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吴军夏建中〔摘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然而,由于它是一种新理论范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知和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对于一个新生的理论范式来说,这不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当下,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对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从最初“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到“以社会为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争论,再到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即合理化分类与测量。〔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回顾;前沿动态纵观“社会资本”百年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扩展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至今的最新进展。〔1〕社会资本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以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利达·汉尼范(LydaJ.Hanifan)、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詹姆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罗伯特·普特南(RobertD.Putnam)和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迈克尔·武考克(MichaelWoolcock)、格鲁特尔特(C.Grootaerl)、普—67—霍夫·厄普霍夫(NormanUphoff)和安尼路德·克里舒那(AnirudhKrishna)等。〔2〕他们的研究使“社会资本”理论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科学范式,并被应用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等领域。一、初创阶段“:社会资本”专属称谓开始出现据相关文献记载,〔3〕“社会资本”作为一个专属名词,首次出现在公开研究文献中是在90多年前。1916年,社区改革倡导者利达·汉尼范在《美国政治社会科学学术年鉴》上发表了题为“乡村学校社区中心”的文章,他首次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分析社区参与和社会纽带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使用社会资本这个专有称谓时,除了比喻的意义外,它并不是指资本原有的含义,如房产、现金或其他财产等,而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可被感受到的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实在的物质(这种资源与物质资源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比如,组成作为社会结构基本单位的个体和家庭中的社会交往过程所产生的良好愿景、伙伴关系、同情怜悯、往来互动……这些东西能在个体和家庭之间产生社会纽带;如果个体和邻里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增多,社会资本就会产生并不断积累;社会资本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还能激发潜在的动力来改善整个社区大众的生活条件。〔4〕利达·汉尼范第一次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个专属称谓,并把“社会资本”看作是有利于个体和社区发展的资源。也就是说,个体会在社团发展出的互助、同情和友谊之中受益,社区将作为一个整体在其成员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同时,他还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与物质资源有着同等价值重要的资源。除此之外,汉尼范还把互助和群体纳入到社会资本的分析中来,使得“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社会为中心的属性特点。时隔45年后,加拿大记者兼学者身份的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也开始运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分析美国大城市的衰退和复兴。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5〕中说道:街区邻里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当这种社会资本慢慢消失时,它给城市带来的好处也就减少或消失;也只有当这种资本慢慢再开始积累时,这种益处才可能再次出现。〔6〕简·雅各布斯把“城市街区邻里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来分析。在她看来,街区邻里之间的网络也就等同于社会资本。后来研究社会资本的许多学者都沿用了这种研究视角和方法,包括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格兰诺维特以及后起之秀武考克和格鲁特尔特等学者,即把“邻里网络”作为社会资本分析重点。初创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汉尼范第一次使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其对社区纽带重要性的分析和强调,使社会资本理论从诞生起就具备了社会为中心的属性特点;雅各布斯定义的“城市街区邻里网络”直接道出了社会资本的核—68—学术界2012.8·学科前沿心要素之一;同样,卢瑞把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如土地、货币、房屋以及机器等)地位重要性同等看待,为社会资本“生产性”属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尽管他们概括的社会资本概念和属性特点看上去有点“粗糙”,但他们的论述直指社会资本的核心特点,为其现代意义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性工作。二、发展阶段:“社会资本”现代意义的确立初创阶段仅仅是诞生了“社会资本”这一专属称谓,并简要地指出了社区纽带、群体善意、城市街区邻里网络等构成社会资本的最初形态。然而,对于“社会资本”现代涵义和意义并没有展开论述。社会资本现代意义的第一个系统诠释者当属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他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来理解社会资本,并把资本区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式。1979年,他在《区隔: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思想。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联系、社会荣誉和社会尊敬的资本”。〔7〕1980年,他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明确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把其理解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与拥有相互熟识和认可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关系的持久网络相联系。1986年,他发表了《资本的形式》一文更加详细地区分资本的三种形式。他认为,资本可以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是经济资本,其以金钱为媒介,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第二是文化资本,其以文凭、学历、证书等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化形式;第三是社会资本,它以社会声望、名誉、权威和头衔等为符号,以社会契约为制度化形式。〔8〕布迪厄最为系统地阐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是在《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一书中,〔9〕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制度化的关系网络;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度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这些资本也许会通过运用一个共同的名字(如家族的、部落的、学校的、党派的名字等等)而在社会中得以制度化并得到保障,这些资本也可以通过一整套的制度化行为得到保障。社会资本是比较稳定、制度化和可持续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它存在于亲属关系、职业关系、组织关系和邻里关系等之中,并通过制度化的网络关系和固定化的行为得到保障和加强。布迪厄眼中的社会资本除了资源性和社会关系网络特性外,还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特点。凭借社会资本,行动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资源,如补助性贷款、保护性市场以及投机取巧等;同时,它也能通过与专家或有知识的个体接触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如物化的文化资本(EmbodiedCulturalCapital);或者能够与可以—69—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授予有价值的信任状的机构建立联系,如制度化的文化资本(InstitutionalizedCulturalCapital)。〔10〕正是布迪厄将社会资本重点紧紧聚焦在“社会关系网路”,使得这一概念不再“粗糙”,而是向“精巧”化方向发展,确立了其现代意义。当然,确立社会资本现代意义的还有美国社会学家詹弗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他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来检验社会资本理论由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超越。可以说,他的社会资本理论诠释和实践使得社会资本理论现代意义更加深入和丰富。1988年,科尔曼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源》的文章,结合实证研究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1〕1990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一书,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进一步阐述了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是一种理性行动,这种行动具有目的性,行动的原则在于试图控制能够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在他看来,个体行动者有三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指土地、货币、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源,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体力和智力资源;通过改造物质材料,如制造为生产提供便利的工具,可以形成物质资本;通过改变人,如传授或学习技能,改变行动方式,可以创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关系的投资可以积累和增加社会资本。〔12〕这样看来,科尔曼从功能定义了社会资本,就如给“椅子”下定义一样,我们不是从形状、颜色和材料等方面对其界定,而是通过其用途来定义。从功能来定义社会资本的好处在于:社会资本通过识别社会结构的这种功能,既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有助于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无须具体阐述相应的社会结构。〔13〕也就是说,科尔曼在微观与宏观、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的视角下来阐述社会资本理论含义;他认为,社会资本理论框架能够实现微观和宏观的联接,即社会资本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可以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社会资本的三个特性:第一,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特征一样,社会资本对其受益者而言,不是一种私有财产。第二,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如信任、规范、信息网络等。尽管科尔曼的定义受到不少批评,但这一定义非常重要;第三,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主要指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地位同等重要,尽管资本形式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属性,即资本的生产性;正是具有生产性的特性,它使得行动者的目标取得变为可能,相反,如果缺乏社会资本,这些目标是不会实现。因此,我们认为,科尔曼是第一个明确地和系统地将社会资本从个人为中心(Ego-centric)的概念转向了社会为中心(Socio-centric)的分析中来,从而为后来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理论现代意义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4〕—70—学术界2012.8·学科前沿三、扩展阶段“: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出现分化布迪厄将“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结构性资源纳入到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中来,科尔曼从功能角度入手给出了社会资本的定义,并使其从微观上升到宏观的实证分析,以及对公共物品和不可转让属性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真正开启了“社会资本”的现代意义。伴随着现代意义的扩充,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支:即以社会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前者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普特南(RobertD.Put-nam)、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等,强调公民参与、共享规范和社会信任等元素与制度绩效、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后者代表人物包括亚历杭德罗·波提斯(AlejandroPortes)、麦克·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林南(NanLin)、边燕杰等,强调个体如何在网络结构中进行资源投资和回报。(一)以社会为中心理论研究的取向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使民主运转起来》、《独自去打保龄球》和一系列论文,对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制度绩效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正是普特南对公民“参与合作”的强调,凸显了社会资本能动性方面的特征,从而使社会资本超越了个体意义,上升到更具公共物品属性的社会层面上来,从而确立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实质内涵。1995年,他在美国《政治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美国社会资本的消失》一文中借用“社会”一词来指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个体行动者更加有效地为了共同目标而达成共同的行动,如信任、网络和规范等。〔15〕接着,普特南又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展开了这个观点:对于集体行
本文标题: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吴军夏建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4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