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报考技师复习题MicrosoftWord文档
政治基础知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利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利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问题,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人性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人的欲望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结合起来考虑,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就是政治)②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政治研究的是权威性的分配方法)③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政治是受社会运动制约的,政治系统构成要件是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政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产生。2政治哲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不同时代人们的认识不一样,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政治学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规范的政治命题是判断政治好坏、善恶的标准。3.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就形成不同的阶级,这是阶级划分最有决定意义的标准。阶级对立的实质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所以,也是经济范畴。4.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①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直到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革命的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②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③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抹杀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认为在阶级社会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也能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扫清障碍,开辟道路。5.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主要基础。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正确途径。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6.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改变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关系,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摆脱国际垄断的控制与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政治新秩序:主要强调主权独立,一律平等,反对未来干涉,反对国际霸权。中国提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核心是所有国家独立自主、一律平等。7.国家职能:国家__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与原始氏族组织比较,国家有几个本质特征:一是按照地域而不是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二是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及强制性机关;三是有征收税赋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大类。对内职能有三:①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不动摇。②经济职能。组织、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③社会职能。调节社会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调节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得以正常发展。8.如何理解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利机关,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和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原因在于:①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②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最能全面体现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制度。9.当前国际政治的格局:①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②国际形势总体和平。10.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社会变革。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胜利的基本标志是国家政权的转移。11.社会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政权的。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革命形式和道路是不同的,多样的。12.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关系: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1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①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建立新政权;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改革同时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③社会革命就一般规律而言,往往是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14.国家的发展趋势: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是剥削阶级国家的最高发展形式,也是其最后的形式。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从建立到消亡大致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政治国家、非政治国家、国家的自行消亡。15.国家政治:国家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国家的类型和形式涉及国体和政体的关系问题,统称国家政治。16.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哪些阶级掌握政权,占统治地位,哪些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谁占统治地位的问题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和类型的主要标志。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立国之本。17.政体: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的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1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必须要有一定的政体来体现,一定的政体必然会体现、服务于一定的国体。19.国家类型:国体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标准,历史上有四种不同的国体: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国家,后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20.历史上的两大类政体:历史上存在着许多形式的政体,但总体上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君主政体,一类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共和政体,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掌握最高权力,实行选举制和任期制。21.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有: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用共和政体,在历史上产生过三种具体形式: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也是我国的政体)。2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2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①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就无法实现。②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其他国家比,是最能体现我国政治生活的制度。③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4.国际政治:①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一是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原因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障碍;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巨大的冲击和干扰;多极化是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所以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进程。二是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和平,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②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一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大问题,二是时代主题的转换是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由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化到现在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一是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二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三是和平与发展的核心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③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强加于人;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相互信任,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核心是所有国家独立自主、一律平等。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二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他的精髓。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发展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局势。为此,学会利用矛盾的同一性促进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①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②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③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3.实践是如何检验真理的:一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二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是唯一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三是人们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事实践活动,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把原来的思想理论同客观现实做对照,从而检验出原来的思想理论是不是真理。4.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决定作用的表现: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生产方式也即劳动方式,而劳动是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活动一般分为物质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这些活动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产生出来,因此是基础,又对活动起制约作用。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一种生产方式代替另一种生产方式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④对环境和人口因素起制约作用。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集中表现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既有量的规定性,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有三:一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7.哲学概念: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
本文标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报考技师复习题Microsoft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5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