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澳两院将加强能源领域合作
2007.9目录中澳两院将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中美联合出版《科学》选集中文版白春礼访问丹麦研究机构提供更多机会促进双边互利合作--中科院-北欧国家科技论坛举行白春礼率团访问俄罗斯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揭幕国际会议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举行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在成都举行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关注可再生能源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举行中德学者汇聚波茨坦大学庆互联网合作20年中科院国际合作研讨培训班举办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优秀工作集体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优秀管理干部工作研究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国际计划经验探讨友好往来中澳两院将加强能源领域合作2007年9月12日,路甬祥院长会见了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KurtLambeck,双方就中澳科技合作和中澳科技研讨会等进行了广泛地讨论。路甬祥院长愉快地回忆起他2003年和2006年率团访澳的情况,并提到胡锦涛主席近期访澳时曾指出除经贸和教育合作外,希望加强中澳双方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Lambeck同意路院长的观点,表示中澳科技合作具有互补性和迫切性,双方已有的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需要提高到新的层次,要形成长远的伙伴合作关系。两位院长均认为中澳应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包括清洁煤技术、能源有效利用、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生物质能源、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整合等;同时加强在环境和水资源领域已有的合作,如水循环、海水淡化等。双方认为8月在京召开的第四届中澳科技研讨会十分成功,达成了许多合作意向,为中澳进一步加强交流、探讨实质性科研合作打下了基础。双方还就下届研讨会的主题进行了讨论。Lambeck夫人和国际合作局吕永龙局长等参加了会见。(国际合作局)1中美联合出版《科学》选集中文版2007年9月26日,路甬祥院长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首席执行官、《科学》杂志出版商艾伦·勒什纳博士(Dr.AlanI.Leshner)一行,就联合出版《Science》选集中文版一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签署了《美国科学促进会与中国科学院关于联合出版Science选集中文版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该项目是在路院长的提议下实施的,内容涉及联合用中文出版30余篇各领域过去10年中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有较高影响的文章,从而指导年轻学者和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双方还就其他合作事宜进行了讨论,并就联合启动优秀科学家讲演计划达成了共识。(国际合作局)白春礼访问丹麦研究机构2007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率领中科院代表团访问丹麦奥胡斯大学交叉纳米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近年来积极推动丹麦与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合作,2007年6月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纳米科技方面的双边交流活动。研究中心主任Besenbacher教授向白春礼一行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工作进展,白春礼就中国纳米科技研究进展做了专场学术报告,双方还深入讨论了进一步推动和实施合作研究和交流的内容。访问期间,9月16日,白春礼访问了德国诺和诺德(NovoNordisk)生物制药公司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总部。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Thomsen博士热情接待了白春礼一行,双方就如何加强蛋白质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白春礼代表中科院与Thomasen博士签署了“中科院-诺和诺德专项研究经费”补充协议,规定在原有“中科院-诺和诺德专项研究经费”的基础上,诺和诺德公司再捐款100万美元,设立“中科院-诺和诺德长城教授专项研究经费”。该奖项主要用于引进蛋白质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合作局)提供更多机会促进双边互利合作----中科院-北欧国家科技论坛举行2007年9月17至19日,第二届“中国科学院与北欧国家科技论坛”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来自中科院各专业局、研究院所的领导和专家,以及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和冰岛五国的专家和科技官员共1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隆德大学校长GoranBexell教授主持,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2院士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白春礼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北欧国家在信息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生命科学和大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合作在顺利、稳步地推进。希望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北欧国家科技论坛”能够进一步促进双方优秀项目合作,明确有效的合作机制等。他指出,北欧国家有着科技创新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中国科学院拥有具有活力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年青学者,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为我们的互利合作提供更多机会。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北欧会议”应起的作用。他希望,中国科学院与北欧合作伙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和多边的实质性合作。会议期间,白春礼还与北欧部长理事会秘书长、冰岛前首相HalldorAsgrimsson先生等举行了正式会谈。Asgrimsson赞赏北欧各国与中国科学院正在开展的实质性合作,表示将进一步整合北欧各国力量,支持并促进这种合作。双方一致认为,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科学家之间在共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合作,促进青年学者的培训和交流,推进科技项目合作研究。访问期间,白春礼等还与专程赶到瑞典隆德的丹麦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IngeMaerkedal,芬兰科学院副院长、冰岛研究中心主任、瑞典研究理事会主席高级顾问,以及挪威研究理事会国际合作局局长等北欧五国研究理事会的主管官员们进行了正式会谈。这是中国科学院与北欧五国最主要的科研资助机构的首次正式对接,双方同意尽快协商成立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共商将于2008年在中国举行“第三届中国科学院与北欧国家科技合作专题研讨会”事宜,并争取在2008年年初启动会议正式方案。中国科学院与北欧各国科技合作始于路甬祥院长2005年率中科院代表团访问北欧之后作出的创新举措。为此,中科院2006年4月在北京主办了“第一届中国科学院与北欧国家国际合作战略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北欧国家科技论坛”是由当时参加会议的隆德大学校长GoranBexell教授发起,并得到了第一届会议参加者的积极响应。(国际合作局)白春礼率团访问俄罗斯2007年9月19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应俄罗斯有关方面的邀请,率中科院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和喀山国立技术大学,并出席了第十八届门捷列夫普通和应用化学大会。今年是在俄罗斯的“中国年”。在中俄“国家年”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于9月17日至20日在莫斯科联合举办了中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来自中俄两院资源、环境研究领域近5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白春礼出席了研讨会闭幕式并发表了讲话。9月21日,白春礼应邀访问了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该校是俄罗斯的著名高校,在化学、化工科研和教育领域久负盛名。白春礼在学校专门组织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纳米研究发展”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并回答了问题。随后,在与喀山国立技术大学学生见面会上,白春礼发表了简短讲演,并就大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一作答。在喀山期间,白春礼会见了鞑靼斯坦共和国第一副总理帕夫洛夫。帕夫洛夫副总理对白春礼一行来到喀山表示欢迎,他详细介绍了鞑靼斯坦共和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和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白春礼感谢帕夫洛夫的热情接待,为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快速发展表示高兴,同时向帕夫洛夫副总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在纳米3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随后,白春礼与帕夫洛夫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合作备忘录》。9月24日,白春礼应邀出席了第十八届门捷列夫普通和应用化学大会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访俄期间,白春礼一行还参观了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库尔恰托夫研究院”,考察了俄罗斯在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有关规划情况。(国际合作局)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揭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倡导下,在科技部的支持与推动下,本着“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原则,长春中俄科技园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经过精心谋划,又一个中俄共建实验室诞生了。2007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尼古拉耶夫无机化学研究所关于组建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签字仪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举行。签字仪式由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院长多布列佐夫主持,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张洪杰、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秘书长福明等分别在协议上签字。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12部委相关领导专程出席了签字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新西伯利亚州州长托洛孔斯基为中俄共建“中俄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揭幕。联合实验室将围绕“稀土绿色分离化学与清洁工程、稀土功能材料、稀土结构材料、稀土催化剂、稀土生物效应与化学生物学、稀土化学与物理(结晶化学,化学键理论)等研究方向和领域开展工作。(长春分院)国际会议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举行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和加勒比国家在贸易、投资、农渔业、旅游、运输、金融、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于2007年9月7日在厦门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及全体大会。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院国科控股董事长杨柏龄赴厦门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围绕“深化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主题,举办论坛开幕式及全体大会、农渔业合作与旅游合作两场分议题研讨会、加勒比日活动、加勒比投资环境暨中加经贸合作图片展以及第二届中加企业家大会暨中国-加勒比联合商务理事会第二届年会等系列活动,为来自中国和加勒比地区各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有关地区组织的代表共商合作与发展大计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来自中国和加勒比地区各国有关国家的领导人、政府高级官员、有关地区性组织代表、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和企业家代表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应邀参加同期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有关重要活动。(国际合作局)4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在成都举行“泥石流减灾防灾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每年发生数千起泥石流灾害,1995~2006年全国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灾害共造成12428人死亡或失踪,平均每年死亡或失踪1036人,直接经济损失在80亿元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于2007年9月10日在成都开幕,这是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的资源环境局局长傅伯杰在会上透露的信息。傅伯杰介绍,泥石流广泛发育在世界各地的山区,具有巨大的破坏能力,常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及广大山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山区工程建设、城镇厂矿、道路交通、农田水域、景观资源等造成严重危害。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性和局地性强降雨过程频度增加,强度加剧,导致泥石流活动强烈、灾害频繁,成为最为普遍、广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中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83个县(市)长期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困扰,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中科院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中,把泥石流研究作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方向给予大力支持,把中科院从事泥石流研究的科技力量调整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先后建立了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和重点实验室,发展泥石流学科,解决国家减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40余年来,中国泥石流学科在基础理论与减灾防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对100多条灾害严重的泥石流沟进行了治理。同时,在国际减灾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为委内瑞拉制定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治理规划。本届大会是以泥石流减灾为主题的系列“国际泥石流大会(DFHM)”的第四届。前三届大会分别于1997年在美国旧金山、2000年在中国台北、2003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当我和Major博士一起来编辑会议论文集的时候,我为这些来自不同的国际学术组织的诸多地质科学家和水利科学家对泥石流研究感兴趣而感到振奋。”泥石流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美国地调局教师ChenCheng-lung介绍,通过这些泥石流研究者不懈努力,发掘泥石流发生的深层次机理及其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泥石流灾害治理的工程技术。许多泥石流研究者发现,历届会议公开出版的论文集对其泥石流的研究与工程防治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下几届泥石流系列会议的召开频率将有可
本文标题:中澳两院将加强能源领域合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