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国际经济基本知识第一节国际贸易主要理论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第四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政策•决定开放的因素•自然资源的赋予情况•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的差异•历史传统•经济政策以及其他政治文化因素生产技术的差别:绝对和相对优势理论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资源配置理论生产规模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一、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绝对优势(利益)理论1.早期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斯密2.观点: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3.政策建议: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4.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以产出--投入比率衡量。劳动是唯一投入情况下,具体有两指标:[直接指标]劳动生产率;[间接指标]生产成本[举例]假设:两国(中美)都生产两产品(大米小麦),劳动是唯一投入要素,两国有同样数量劳力(1人)大米小麦中国1吨米0.5吨麦美国0.8吨米1吨麦大米小麦中国1劳力/吨米2劳力/吨麦美国1.25劳力/吨米1劳力/吨麦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5.局限性:不能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的贸易。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大米小麦中国1吨米/人0.5吨麦/人美国1.2吨米/人1吨麦/人二、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比较优势(相对优势)理论1.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2.观点:只要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成为可能。3.政策建议:各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4.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有两指标:[直接指标]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间接指标]产品的相对成本[举例]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的衡量其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生产率产品A产品A相对劳动生产率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的单位成本产品A产品A相对成本如果某国产品A相对劳动生产率比它国大,则该国的A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某国产品A的相对成本低于它国,则该国的A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假设:两国(中美)都生产两产品(大米小麦),劳动是唯一投入要素,两国有同样数量劳力(1人)大米小麦中国1吨米/人0.5吨麦/人美国0.8吨米/人1吨麦/人劳动生产率大米小麦中国2吨米/小麦美国0.8吨米/小麦相对劳动生产率20.8,中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美国,小麦相反大米小麦中国0.5吨小麦/吨大米美国1.25吨小麦/吨大米相对成本[即机会成本]0.51.25,中国大米的相对成本低于美国,小麦相反大米小麦中国1劳力/吨米2劳力/吨麦美国1.25劳力/吨米1劳力/吨麦生产成本6.局限性:只考虑一种投入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间的贸易大米小麦中国1吨米/人0.5吨麦/人美国1.5吨米/人1吨麦/人5.比较优势学说对绝对优势学说的发展中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2,美国为1.5,故中国生产大米,美国生产小麦并进行交换。劳动生产率相对三、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资源配置理论(一)对生产技术差别理论的改进:1.假设:要素不仅包括劳力,还包括资本、土地等;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要素配置(有些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有些是资本密集型的)。2.观点: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价格)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决定。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偏低,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低一些。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资本价格偏低,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低一些。3.政策建议: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二)H-O理论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狭义要素禀赋学说或狭义要素配置理论):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也称为指要素供给比例说。四、生产规模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克鲁格曼(一)新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理论的缺陷1.新情况: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同类商品间贸易增加(双向贸易)。打破了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品”的模式。2.资源配置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间资源比例相似(资本充裕型)。“规模经济”学说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部分。(二)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则平均成本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会下降。QCO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规模报酬不变LRAC第三节生产规模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三、“规模经济”贸易学说1.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规模报酬不变;产品同质、完全竞争。2.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AC下降。——垄断竞争。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完全一样,故多数产品的市场是垄断竞争性市场。4.规模经济学说对工业品双向贸易的解释LRACLRACLRACLRACC,PC,PC,PC,P卡车卡车轿车轿车日本美国100100200100100200假设:日美为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汽车,包括卡车和轿车;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贸易前,各国均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贸易后,市场不局限于本国,产品生产可以增加,产生规模经济,成本下降。设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到200辆(实际中可能是协议分工,也可能是竞争形成)。4.规模经济学说对工业品双向贸易的解释LRACLRACLRACLRACC,PC,PC,PC,P卡车卡车轿车轿车日本美国100100200100100200假设:日美为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汽车,包括卡车和轿车;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贸易前,各国均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贸易后,市场不局限于本国,产品生产可以增加,产生规模经济,成本下降。设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到200辆(实际中可能是协议分工,也可能是竞争形成)。一、北美自由贸易区1、形成:(1)美加两国长期在生产、贸易、投资等领域关系密切,1985年3月加拿大首先提出建立“双边自由贸易”的主张,5月谈判,10月达成协定,1988年1月2日,里根和马尔罗尼分别代表双方政府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联邦议会批准后,协定于1989年1月1日生效。协定规定,两国在10年内,取消几乎全部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建成一个双边贸易区。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2)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快和美加协定的成功签署,使美、墨产生了早日开展美墨间自由贸易的愿望。1990年6月萨利纳斯访美,9月布什向国会提出正式开始美墨谈判,并于11月访墨,在访墨期间,双方都认为加拿大也应参加磋商,加拿大也有此要求,三边正式谈判于1991年6月开始。(3)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文本达成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经美、加、墨政府首脑签署和各国议会批准后,于1994年1月1日开始正式生效。2、宗旨:–废除贸易壁垒、实现公平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增加投资机会;–建立调节三方间贸易冲突的机制,保证贸易自由化的顺利进行;–发展各方面的区域经济性合作。二、欧盟(欧洲经济联盟)(一)欧共体1.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是据法、德、意、荷、比、卢6国政府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署的《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1973年,英、爱尔兰和丹麦加入;1981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1986年,希腊加入;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二、欧盟(欧洲经济联盟)2.宗旨:加强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联合,制订共同的经济政策,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在共同市场内部的自由流动,保证各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欧洲各国之间更加紧密的联合奠定基础。(二)欧盟1、基本情况:1991年12月,欧共体各国首脑,荷兰“马斯特罗赫特”,讨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约或欧洲联盟条约),就“欧洲联盟”议题开始激烈争论。“马约”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背景:(1)80年代后半期,欧洲局势深刻变化,统一的内部市场的建立不能没有经济与货币联盟,同时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充分实现也不能没有政治联盟的支持。(2)80年代后半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政、经格局发生转折性变化。A东欧诸国纷纷将目光转向欧共体,欧共体必须使其内部得到巩固、发展。B冷战结束打破了欧洲原有力量均衡,美国在欧洲军事力量收缩,给欧共体严峻挑战,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安全结构。(3)两德出人意料统一与强大,在两欧引起不安,为防称霸,各国均愿统一。(三)欧洲经济区欧共体:1958年1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0年其他一些西欧国家成立欧洲经济区1984年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就建立单一的欧洲经济区而发表《卢森堡宣言》,1992.5签订“欧洲经济区协定”,后一些东欧国家也陆续签订联系国协定。1994年1月1日,由17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宣告成立。区内:商品、人员、资本、劳务自由流通,欧共体统一大市场法律渐渐成为运行基础、农业政策等。初宗时间名称宗旨与目的建立和维护国家间稳定的汇率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整和维持汇率,向有关国家(地区)提供短期贷款,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的国际组织1946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向有关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援助其恢复和发展战后经济。重建国际贸易秩序1947国际贸易组织(ITO)*贸易自由化*其宪章在有关国家立法机构审议批准时受阻,ITO未建成。但23国达成了一个协定(即GATT),临时代替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三、WTO(二)WTO的主要原则•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降低和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磋商解决原则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一、金本位制度–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内容:各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优点:P606–缺点:P606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间:世界大战使贸易受到极大挫伤金本位制度崩溃–内容: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P607]–布雷顿森林协定:创立了IMF和世界银行三、欧洲货币体系–EMS–EMS的运作[P607]第四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政策一、国际贸易政策–限制进口的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的政策•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倾销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上课时的讲解的例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材第十二章]•1.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4.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及其关系。•5.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6.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7.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I=S])、基本公式。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材第十三章]•1.均衡产出的含义。•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含义。•3.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表达及其计算方法、相互关系。•4.国民收入均衡条件I=S的含义。•5.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计算国民收入。•6.自发总支出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7.乘数的含义、作用及其计算方法。•8.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计算、均衡条件及其各种乘数,乘数的大小比较。•9。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收消费理论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IS曲线的含义和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2.IS曲线斜率和IS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3.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4.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利率的决定。•5.LM曲线的含义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6.LM曲线斜率和LM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7.IS-LM模型及IS、LM曲线移
本文标题:国际经济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7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