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南昌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设计(论文)题目:腹股沟疝的治疗姓名:李大华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消化研究所附属医院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迎宾大道73号邮编:525400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腹股沟疝的治疗要求:(时间自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指导教师:下达时间:年月日设计说明(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目前腹股沟疝的外科方法,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通过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疝的发病机制及各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注重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可因人而异选择不同术式,总体上现代无张力疝修补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术后复发要优于传统张力修补,可提倡门诊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结论随着新材料研制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大力推广,可使术后疼痛减轻,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使疝修补作为门诊手术成为可能。参考书目:1李富年,周荣祥,李扬.腹壁与疝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211-240.2马颂章.腹股沟疝的分类和临床意义.腹部外科,2004,17(1):6-8.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1):84.4王绍山.腹股汉疝修补材料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5):2066.5胡三元,王忠.腹腔镜外科手术彩色图谱.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6-100.6朱健,顾钧.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临床外科杂志,2005,13(2):91-93.7李健文.腹腔镜技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21.8周丁华,卫冰.腹股沟疝不同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11):836-838.9张跃华.门诊局部麻醉下Rutkow手术的评价.腹部外科,2005,18(6):341.目录1现代腹股沟区解剖2腹股沟疝的分型3传统疝修补术4、近代疝修补术:5、无张力疝修补术6、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7、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的比较8、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的比较9、手术并发症10、疝手术治疗原则11、非手术治疗腹腔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原来位置,经由先天存在的或后天形成的裂孔或间隙薄弱区进入另一部位被称之为腹疝,其中发生在腹股沟区的称为腹股沟疝[1]。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其占所有疝的90%,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0%。男女发病比例为15∶1,以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在16世纪前,现代解剖学理论尚未建立时,腹股沟疝手术均未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实施,到16世纪现代解剖学理论建立后,疝的手术才遵循解剖学基础进行,特别是在19世纪末生理解剖学的发展,真正建立起现代疝外科治疗。1现代腹股沟区解剖(1)Nyhus认为腹股沟韧带并非真正的韧带,不应用其做修补[2];(2)Condon解剖后认为,腹横肌腱膜弓的存在,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是用于腹股沟疝修补的重要组织,同时该肌的完整性可防止腹股沟疝的形成;(3)Shandalakis和MvVay认为,95%的人体中腹内斜肌下缘的肌肉组织并未与腹横肌融合,不存在联合腱。通常腹股沟疝修补所用的组织是腹横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的外侧[3];(4)腹横筋膜大部分为一较薄的结缔组织层,而在腹股沟部发育较好,是腹外疝的第一道屏障,腹横筋膜层的修复是疝修补的关键[1];(5)Fruchaud在1956年提出耻骨肌孔(myopectinealorifice,MPO),由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区域,上有内环和直疝三角,此区缺陷导致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下区有股血管和神经穿过,此区缺陷导致股疝。2腹股沟疝的分型2.1传统分型是以腹壁下动脉为界分为斜疝、直疝、股疝,不能根据病变的实际情况选用应用的手术方法。2.2现代分型:1959年Nyhus报道了他的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后,随后Harkins提出了他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Harkins把疝分成4级:Ⅰ级:婴儿斜疝;Ⅱ级:轻度的斜疝;Ⅲ级:中度的斜疝或伴结构缺损的直疝;Ⅳ级:所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股疝﹑复发疝等。1967年Casten提出了他的分类方法:Ⅰ期:有正常内环的婴儿和儿童斜疝;Ⅱ期:内环增大和已有变形的斜疝;Ⅲ期:所有的直疝和股疝。McVay和Chapp把斜疝区分为小、中、大三级。他们认为股疝是独立于斜疝和直疝以外的第三型。1970年Halverson和McVay把他们原先的分类方法扩展成5型:Ⅰ型是婴幼儿的小斜疝;Ⅱ型是中等大小的斜疝伴扩大的内环,通常不累及直疝三角;Ⅲ型是完第1页共12页全破坏了直疝三角的大的直疝或斜疝;Ⅳ型是位置特殊的股疝;Ⅴ型是复合疝,即任何上述情况的混合。Lichtenstein在1987年把直疝依据缺损大小分成5个亚型:A整个直疝底;B直疝底的外侧半;C直疝底的内侧半;D憩室;E其他。20世纪80年代,Glibert等50多位疝外科医生一起设计出一份“疝手术和分型分析(CHATS)”登记表。其中把腹股沟疝分为5型,其中包括斜疝3型和直疝2型。3型斜疝分别是:Ⅰ型,疝有一个合适的内环;Ⅱ型,疝有中等大小的内环,但小于两指宽,直疝底是完整的;Ⅲ型,疝的内环可以通过两指或更宽;Ⅳ型,疝是整个直疝底被破坏的直疝;Ⅴ型疝是直疝,直疝底是不大于一指宽的憩室样缺损,内环还是完整的。1993年,Rutkow和Robbins增加了Ⅵ型疝,是指“裤型疝或斜疝、直疝、复合疝”,他们还增加了Ⅶ型疝——股疝。1993年Nyhus在4版《HERNIA》发表了他的新的分类法。这有助于在手术时,选择与疝分型相匹配的手术方法。在这个分类法中Nyhus按部位、缺损和疝囊的大小,内环和直疝底的完整性与功能,连同疝的复合型与复发进行分类。NyhusⅠ型斜疝有一个正常大小、外型和结构的内环,主要发病于婴幼儿,疝囊在腹股沟管内和直疝底是完整的。NyhusⅡ型疝的特征是斜疝的内环是大而且变形的,但是腹股沟管的直疝底未见有破坏和侵蚀。斜疝的疝囊不延及到阴囊内。NyhusⅢ型疝分成3个亚型。Ⅲ-A型包含所有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直疝,但从内环处没有任何突出物疝出,Ⅲ-B型是一个大的斜疝,其缺损向内延及侵蚀到整个腹股沟后壁和直疝底。这型疝通常是腹股沟-阴囊型的。Nyhus还把滑疝归于此型中,因为滑疝总是破坏了腹股沟底区。此外,这型还包括裤型疝即骑跨于腹壁下血管的斜疝和直疝。Ⅲ-C型疝是指股疝。NyhusⅣ型疝是所有复发疝。Ⅳ-A型为直疝,Ⅳ-B型为斜疝,Ⅳ-C型为股疝,所有复合型的复发疝均为Ⅳ-D型。Nyhus的分类系统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使用。1998年Stoppa在欧洲对这个系统稍做修改,增加了一个“恶化因素”,也即在原来每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级。1995年Schumpelick提出了第三种重要的分类法。这个分类法把缺损的大小加到传统的疝分类法中。他用“L”表示外侧斜疝,“M”表示内侧直疝,“F”表示股疝。依据缺损的大小评定其级别。缺损直径小于1.5cm评为Ⅰ级,Ⅱ级是1.5~3cm,Ⅲ级是>3cm。最后他用了Mc表示裤型疝。Schumpelick分类法主要在欧洲使用,在美国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以上Casten分型、Gilbert分型、Nyhus分型、Bendavid(TSD)分型,均以疝环大小为标准。2.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标准(2003年)[5](1)Ⅰ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不超过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第2页共12页腹股沟管后壁坚实完整;(2)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3)Ⅲ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超过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4)Ⅳ型:复发疝。3传统疝修补术3.1疝囊高位结扎使结扎切断的残端能回缩到腹横肌深面而不显露于手术野,结扎线穿过肌肉并固定方法。3.2腹股沟管壁的修补前壁修补有Ferguson法;后壁修补有Bassini法、Alsted法、McVay法。其手术方法如下:3.2.1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1.体位、切口仰卧位。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3cm处至耻骨结节,作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6cm。2.显露疝囊切开皮肤后,最先遇到的是浅筋膜浅层(即皮下脂肪)。切开此层时,可在术野见到两条腹壁浅部动脉(即切口外段的腹壁浅动脉和切口内段的阴部外浅动脉),应一一结扎、切断,防止不必要的出血,再顺切口方向切开浅筋膜深层。用缠纱布的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浅筋膜深层下面的结缔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外斜肌腱膜上切一小口,先用剪刀在腱膜下潜行分离,再用剪刀挑起腱膜,顺纤维方向向上和向下剪开,以免损伤紧贴在腱膜下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当向下朝外环剪开时,可用镊子插入外环,将其撑开,以免损伤经外环通过的髂腹股沟神经。用小止血钳夹住并提起腹外斜肌腱膜的两缘,用缠以纱布的示指在腱膜切缘深面向两侧分离。下外侧缘需分离到腹股沟韧带,上内侧需分离出腹内斜肌、腹横肌游离缘和联合肌腱。分离过程中,注意不应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深面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将腹内斜肌、腹横肌用直角拉钩向上拉开,显露精索和覆于其上的提睾肌。在前方切开提睾肌,用小止血钳轻轻夹住切缘拉向两侧,就可看到精索。仔细分离精索,注意其周围的组织,在精索的内上方寻找疝囊。有困难时,可嘱病人用力咳嗽或收缩腹肌,使疝囊外突。辨清疝囊后,即可提起、切开。3.高位结扎疝囊欲求疝囊的高位结扎,首先必须将疝囊向上分离至内环处。分离疝囊时,可用止血钳提起疝囊切开缘,并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为支持,再用右手示指缠以纱布仔细钝性分离,逐渐将疝囊与精索等组织分开[。如粘连较重,也可使用锐性分离。向上分离疝囊见到腹膜外脂肪时,即已分至疝囊颈以上。在内环处应辨清附近的组织结构。在疝囊内侧,常可见弧形的腹横筋膜缺损缘。第3页共12页将手指经疝囊颈伸入腹腔内,可触及腹壁下动脉在内环的内下方搏动。精索在疝囊的外下方,其中的输精管常紧贴疝囊壁,分离时应避免损伤。然后用手指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如果疝囊较小,可在颈部缝扎、切断;如果疝囊较大,则可将疝囊游离缘提起,并将疝囊颈尽量拉出。在颈部高位用4号丝线作荷包缝合。扎紧荷包缝线后,再行缝扎加固,使局部腹膜不再存在袋形突出。然后在缝线远端1cm处切除疝囊。缝合时必须注意避免损伤精索和腹壁下血管,还应避免扎住腹腔内脏器。如疝囊较大,可不分离疝囊下半段,只在其中部切断后切除上半段,保留下半段,以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最后将疝囊残端推回腹膜外间隙。4.修复腹壁在精索不移位的情况下修复腹壁各层。首先,将上层精索轻轻向外下方拉开,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的弧形缺损,一般需3~5针,缝合后的内环应使精索不受压迫,约能通过一止血钳尖为准。缝合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内侧的腹壁下动脉及从腹横筋膜深面穿出的精索外血管和耻骨血管[图3-11]。其次,将提睾肌切开缘作间断缝合后,用4号或7号丝线从上方开始将联合肌腱间断缝于腹股沟韧带上,针距1cm左右。待全部缝好后,自上向下依次将线打结。腹股沟韧带上的针孔要浅而宽,以防损伤股动、静脉。几个针孔不要缝在同一纤维束间,以防拉紧后撕裂,影响修复后强度。缝合时还要注意避免张力过大,影响愈合。然后,将两层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缝至外环时,需注意保留能容纳一小指尖的间隙,以免新形成的外环太小,影响精索内血液返流,发生术后阴囊水囊,甚至造成睾丸萎缩。同时尚要注意勿将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和膀胱缝住。5.缝合仔细止血,必要时用温盐水纱布敷压创面,小出血点均应一一结扎;然后冲洗伤口,用细丝线间断缝合浅筋膜深层和皮肤。一般情况下不需引流。此法适用较小和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3.2.2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手术开始步骤同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被
本文标题:南昌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7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