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A.钟灵毓秀按图索骥映射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折射•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折射D.钟灵毓秀顺藤摸瓜映射•1.(3分)B•(第一处,“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用在此处恰当;“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的优秀人物。第二处,“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这里取“按图索骥”的第二个义项。第三处,“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映射”是“照射”的意思,根据语境,应选“折射”。)•2.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A.甲—金榜题名乙—喜结良缘丙—乔迁新居•B.甲—乔迁新居乙—金榜题名丙—喜结良缘•C.甲—乔迁新居乙—喜结良缘丙—金榜题名•D.甲—喜结良缘乙—乔迁新居丙—金榜题名•2.(3分)C•3.下列各句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3.(3分)B•(虽有“像”字,但无比喻手法。)•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4.(3分)C•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5.(3分)D•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檄,趣令视事趣:催促•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阅:观览•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视:看•D.岂不笑脱颐也哉颐:下颌•6.(3分)C•(视:比较,与……相比。)•7.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癸卯入觐,必游之•B.从者暮之,遂去•C.深恨谳辞之非•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7.(3分)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都是代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4分)•①(4分)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评分建议:“然则”、“已”、“斗力”、语句通顺,各1分。•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②(5分)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评分建议:状语后置句、“诗酒”、“咨”各1分,语句通顺,2分。•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4分)•9.(4分)(1)两亭成为胜景,是因为建亭之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和忘怀得失的胸襟;(2)他人不具有欧阳修的情怀却效仿建亭,想法陈腐浅薄。•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1)营造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2)“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评分建议:答对1分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3)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评分建议: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得4分;如答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等不得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⑴▲,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⑶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⑷▲,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⑸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琵琶行》)•⑹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⑺射者中,弈者胜,▲,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8分)⑴谨庠序之教•⑵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⑷俱怀逸兴壮思飞•⑸梦啼妆泪红阑干•⑹塞上燕脂凝夜紫•⑺觥筹交错•⑻赢得仓皇北顾•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12.(4分)动荡;压抑;封闭;不断变化。•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3.(6分)表现了高树林在狂风吹打下痛苦抗争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大树的强大韧性和顽强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与拱门下的空地以及庭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叙写感悟作铺垫。•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4分)•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14.(4分)⑴玫瑰总被人寄予美好的情感,现实生活却与此产生巨大反差,表现了“我”对生活的反思。•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⑵我们都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既孕育了我们,又可能使我们湮灭;我们寄予或赋予万物以感情都是不合理的(一厢情愿的)。•评分建议:每题2分。第(2)题一点1分,答对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15.(6分)①动荡的树林、乌云密布的天空、封闭的庭院都是现实世界在作者心里的投影,表明作者内心的压抑和苦闷;•②树木不甘示弱的精神给予了作者突破动荡而压抑的现实世界的勇气;•③在对自然万物的重新认识、定位中,作者体会到动荡生活中保持平静和清醒的重要性;•④空地光线的稳定与变化,让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稳定都是瞬间而暂时的,动荡与变化才是永恒的;人生一直处于从一个暂时的稳定走向下一个暂时的稳定中。•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16.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16.(6分)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意思对即可)•1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17.(6分)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8.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18.(6分)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②“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标题: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7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