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图表分析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孙应帅:内容提要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建党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的发展变化,力图把握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使党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的发展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增加新鲜血液,以便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并充满活力。党员的构成结构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现实,以便更好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而保持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词:党员结构发展变化发展趋势一、建党以来的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的变化从总的历史轨迹看,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党员数量从小到大,由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这显示了党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当然,80多年的发展也并非一帆平顺,其发展轨迹受到各个历史时期具体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建国前,自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党得到较迅速发展,到1927年时已发展到近6万名。但大革命失败后,党员发展出现了唯一的一次负增长,白区党员损失殆尽(也有研究认为因为退党和失去联系等原因,人数已减少到1万以下)。党的六大也不得不唯一一次在异国他乡莫斯科召开。而抗战胜利后至解放战争,党的方针政策赢得民心,因而又获得巨大发展。自建国后八大时首次突破1000万人,此后由于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党在社会各组织、各阶层群众群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上升,因而在总体上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见表)表:“一大”--“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状况参会代表数(人)党员总数(万名)与上届党员相比倍数或增长比例(%)一大(1921年)1353名[①]--二大(1922年)12195名3.68倍三大(1923年)30420名2.15倍四大(1925年)20994名2.37倍五大(1927年)825.796758.32倍六大(1928年)1424[②]大革命失败减少31%七大(1945年)75512131倍1949年--449约占总人口的0.83%八大(1956年)102610738.87倍九大(1969年)151222002.05倍十大(1973年)1249280027.2%十一大(1977年)1510350025.0%十二大(1982年)16943965.713.3%十三大(1987年)1936460015.9%十四大(1992年)2007510010.9%十五大(1997年)20746041.718.5%十六大(2002年)21346694.110.8%十七大(2007年)22177239.18.1%从党的阶级构成方面看,建党之初,党为强调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而比较注重在工人当中发展党员。如1925年四大时,提出对于广大产业工人,只要“有阶级觉悟及忠于革命,便可加入,不必更有其他条件”。据统计,1922年二大时工人党员21名,占195名党员总数的10.7%,三大时占37.9%,到1926年11月已达60%。在有些地区比例还要高一些,如北方区工人党员占63.7%,上海区占84.32%。到1927年“五大”前后,全党党员有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50.8%,农民占18.7%。这说明在大革命失败前,工人成分在党内还是占多数的。[③](见表)表:1927年“五大”时党员成分[④]党员总数57967名工人比例(%)农民比例(%)知识分子比例(%)军人比例(%)中小商人比例(%)其他比例(%)所占比例50.818.719.13.10.57.8党员性别比(%)男党员91.73%女党员8.27%但是,此后的革命形势发生变化,依据“六大”提出的“指导机关工人化”的“左”倾错误思想因为担任总书记的工人出身的向忠发叛变革命而夭折。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大批农民入党使党的阶级构成发生变化,据1929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六届二中全会”《组织问题决议案》统计,1928年6月全党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成分占10.9%,农民成分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年7月又降为5.5%,1930年9月又下降为1.6%。(见表)[⑤]这种状况必然会加深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同非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同小资产阶级思想如极端民主化、雇用革命、小组织思想等的矛盾,因而毛泽东特别强调“从思想上入党”,经过延安整风等思想教育运动,最终使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得到统一。而工人党员较少的状况至建国后得以改变,到1953年时,636.9万名党员中工矿企业的工人党员从1950年的32万余人增加到了66.6万余人,增幅达108%。[⑥]表: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党员总数130194名1928年6月1929年1930年7月1930年9月工人所占比例(%)10.975.51.6农民所占比例(%)76.6文革时期,毛泽东在整党建党中提出“吐故纳新”,清除废料,吸收新鲜血液的观点,要求“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份”。但事实上,许多经过多年考验的党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被作为“废料”清除出党,而作为“新鲜血液”被纳入党组织的人,却有不少是靠造反起家的“打、砸、抢”分子、帮派分子,他们并且由于九大新党章取消了党员预备期,所以一入党往往马上进领导班子,成为“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双纳新”者。据统计,北京在整党建党中共发展6万多名,“其中76%是工人、贫下中农。他们当中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青年”。上海市共发展33600多名,其中有“一大批年纪不满25岁的”优秀青年工人。[⑦]而被开除党籍、劝退、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直到“文革”结束,全国未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尚有14734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组织发展迎来崭新时期,但党员的年龄老化、论资排辈、和文化层次等问题在80年代初显现出来。据1982年底统计,全国共有县委书记、县长4445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4%,初中以下程度的占69%。超过50岁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状况同现代化建设很不相适应。[⑧]随着邓小平加强“制度建党”和干部“四化”方针的提出和实施,经过1982-1985年的领导班子全面调整,约90万名老干部退到二、三线,8万多名有知识、懂业务、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被选拔到县以上各级干部队伍中,“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打开。二、十六大以来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新时期“全面建党”的大思路下,党的发展更加迅速,党员数量和构成结构都呈现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1)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鲜血液不断得到补充。2006年全国党员总数为7239.1万名,和2002年十六大的6694.1万名、以及1997年的6041.7万名相比,分别增长了8.1%和16.5%。同时,2006年全国申请入党人数共1907.3万人,比上年增加121.3万人,增幅为6.8%。其中入党积极分子1002.1万人,比上年增加42.5万人,增幅为4.4%。比例均连年递增,这表明,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未来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见表)(2)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56.4万个,比上年增加4.4万个。特别是241.9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中,17.8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企业总数的94.2%,占党的基层组织总数的4.9%。这表明,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3)党员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党员的年龄、性别、学历比均得到优化。从党员的年龄上看,35岁及以下的党员1691.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4%。从党员的性别上看,女党员1429.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9.7%。从党员的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21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0.7%。(见表)表:党员的年龄、性别、学历比例全国党员总数为7239.1万名年龄(35岁及以下)性别(女党员)学历(大专以上)数量(万名)1691.91429.22219占党员总数比例23.419.730.7(%)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构成上也反映了这一变化,356名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降到55.4岁,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人选分布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省区市和军队,其主体是省部级和大军区级领导骨干,也有地市级和军队军级领导干部及各方面优秀人才。其中,各方面代表性人士33名,占9.3%。女干部27名,占7.6%。少数民族干部35名,占9.8%。同时,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6%。其中,50岁以下的超过20%,不少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这标志着党的新老交替任务已经完成,党的建设也走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新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各类“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不断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同时,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并没有改变,这就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统一起来。(见表)表:党员队伍结构一览(2005年)表: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状况(2006年)三、党的组织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党员数量稳步增加、结构更加合理。80多年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和质量未来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但是数量上也出现了发展速度略快的情况。以建国初1949年全国总人口数约为5.42亿为基数,到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07亿人估算,57年来全国人口年均增长134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5%。而党员总数的发展以1949年449万名党员为基数,至2006年7239.1万时,57年来党员人数年均增长119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3%。而党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949年的0.83%增长到了2006年的5.53%。(见表)表:1949-2006年全国总人口和党员总数发展状况全国总人口(亿)党员总数(万)党员占总人口的比例(%)57年来党员人数年均增长119万人57年来全国人口年均增长1344万人,1949年5.42亿4490.83年均增长率约为3.3%年均增长率为2.52006年13.08亿7239.15.53从表中可见,中共党员数量的增加速度确实要高于我们总人口数字的增加,面对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有不少人也出现了党员数量增加过快将影响党员整体质量的担心,还有人担心,过多数量的党员规模有使党发展成为“全民党”的隐忧。应该说,党员数量在绝对数和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过快与党员的质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因为历史表明,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党员数量从6万降到4万,出现负增长,但由于党的“左”倾路线的错误,许多党员或被清洗、或者叛变,党员总体质量和在全国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数量的减少而提高。同样在“文革”,不少“突击入党”的党员虽然使党的数量增加了,但党员的总体质量也没有因为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决定和保证党员质量和素质的主要要看以下几条,(1)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即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纲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否则党就会失去先进性和凝聚力。至于“全民党”主要是就党的阶级构成而言,如果一个政党内部存在社会结构中的所有阶级阶层,并且各阶级阶层比例也比较平均,才能界定为全民党。而中国共产党中,以工农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各类劳动者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从党的阶级构成看,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并没有改变。(2)看党的思想教育是否有效,即是否能通过正确有效的思想教育,使加入党组织的各阶层先进分子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思想,摈弃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一如当年延安整风那样,因为思想境界的提高是党员素质提高的基础。如果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对入党的其他阶层党员都认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
本文标题:图表分析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8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