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土壤学考试标准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的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水、养分)和环境条件(热量、空气、水分)的能力。2、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矿物粒级的重量百分率。3、带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1NBaCl2、KCl)溶液处理土壤时从胶体上取代铝离子或氢离子所产生的酸。4、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5、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土壤当中固体物质的重量。单位体积土壤只包括固体物质,不包括孔隙和液体体积。二、填空(每空0.5分、共计20分)1、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2、影响土壤氧化还原过程的因素:土壤通气状况、微生物活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易氧化或还原的无机物状况、土壤pH状况、植物根的代谢作用。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矿物颗粒的大小、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PH值、矿物化学成分(SiO2/R2O3)。4、土壤水势由: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渗透势组成。5、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碎屑类型、钙化类型、硅铝化类型、富铝化类型。6、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7、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制: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亚种。8、影响酶活性的土壤性质: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结构、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4分)1、正长石是土壤钾的重要来源(正确)。2、盐土盐分是积累在土壤下部(错误)。23、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全部(错误)。4、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正确)。5、根瘤菌是一种共生固氮菌(正确)。6、黏土的容重比砂土的容重小(正确)。7、单位原状土壤体积内干土的重量就是土壤比重(错误)。8、土壤质地愈粘、毛管半径小、毛管力就大(正确)。9、土壤水是由水势较高的部位流向水势较低的部位(正确)。10、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能保存速效养分的能力大,反之则小(正确)。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B石英2、C强碱化土3、A基本单元4、BC、H、O、N5、A花岗岩6、B黏土7、A蒙脱石8、B黏土9、ANa+10、A沙土五、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可任选6道题)1、砂质土的肥力特征是什么?如何改良砂质土?答:砂质土粒间孔隙大,总孔隙度低,毛管作用弱,保水性差,通气透水性强。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养分贫乏;吸附保持养分能力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热容量小,土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易耕,不板结。改良:掺粘客土,引洪放淤,增施有机肥,植树种草。2、自然土壤剖面怎样形成的?绘图说明土壤发生层次。答:自然土壤的剖面是在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五种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首先,各种原生矿物风化,产生易溶性盐类,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铝,硅酸。黏土矿物,有机酸。上述物质在淋溶作用下在不同的剖面位置淀积或悬浮形成土壤的不同发生层。3、土壤形成的实质是什么?答:土壤形成的实质就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部分。地质大循环使养分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的累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随着生物种类的进化,通过生物选择性吸收,在土壤中累积起来的养分愈来愈多。生物对土壤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和加深。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这个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之上的。4、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转化过程?答⑴水解过程: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⑵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产生氨的作用。⑶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⑷反硝化过程:消态氮在土壤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还原成气态氮。35、生物因素对自然土壤的形成的有何作用?答:⑴植物的作用: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性的吸收富集,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举例不同植物的对有机质的累积作用。⑵动物的作用:参与养分的转化,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⑶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淋溶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6、土壤吸湿水测定的主要步骤方法?答:⑴称取烘干好的铝盒重量(W1)。⑵称取<2mm风干土样5g左右(W2)。⑶把铝盒盖放在底部置于烘箱内,在105度下烘数小时。⑷取出铝合冷却10分钟。⑸称烘干后的土样重(W3)。根据W1、W2、W3由以下公式计算。W2-W3土壤吸湿水含量(g/kg)=—————×1000W3-W17、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要点)答:⑴通过耕作和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耕地抚育和试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田间持水量,改善透水性、通气性、增加贮水量。中耕抚育清除杂草。⑵灌溉和排水措施:灌溉补充土壤的有效水,夏季降低土壤温度,冬季提高土壤温度。排水可降低地下水位,排除多余水,增加土壤通透性。⑶混交、间种措施:混交林气候变化平缓,变幅不大,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林下间种植物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⑷其它措施:利用人工覆盖物减少蒸发使用土面增温剂、斜坡筑床或作、带状整地,改善地形。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可任选2道题)1、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盐渍化改良措施?答:形成条件:⑴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⑵地形地貌;⑶地下水状况⑷母质和生物⑸人类活动。改良措施:⑴排水措施⑵灌溉洗盐⑶节水防盐灌溉⑷引洪放淤⑸种稻改良⑹增施有机肥⑺耕作改良⑻植树造林⑼种植绿肥牧草⑽施用钙剂或钙的活化剂(11)施用其它改良剂2、土壤酸碱性对林木和土壤养分有何影响?如何调节土壤酸碱性?答: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在pH值为4.0~8.0培养液中,一般植物均能生长,但能适应这个范围以外的植物种类则大大碱少。重要的是它们对土壤的其它理化、生物性质的影响,首先是对营养元素供应方面的影响。因为土壤养分的变化,是通过生物参与下的化学作用进行的,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能直接影响土壤的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反应的关系见图此外,土壤过酸过碱都将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水、气、热状况的恶化,间接影响养分转化及其有效性。所示各处营养元素的条带宽度,只表明该元素在不同pH值时对植物的相对有效性,没有绝对含量的含义。从图7-4看出,大多数营养元素在pH值6.0~8.0范围内有效性最高,但各种元素都有各自适宜的pH范围,简述如下:(1).氮素氮素在土壤里的无机盐中,氮的溶解度在各种pH值时都很高,但有机质中氮的矿化以pH值6.0~8.0时最好,有效态氮供应数量多。pH值6.0以上时,固氮菌的活动能力降低,pH值8.2以上时硝化作用减弱,都使有效态氮的供应减少。(2).磷素磷素在pH值6.5~7.5时有效性最高,这时磷主要以Ca(H2PO4)2的形态存在,溶解度最大,有效性最高。当pH值小于6.5时,铁、铝、锰溶解度增大,产生铁、4铝、锰的磷酸盐沉淀,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pH值7.5~8.5时,磷酸根与钙离子作用形成难溶性的磷酸三钙沉淀,磷的有效性最小。当pH值>8.5时,由于钠离子的存在而形成可溶性的磷酸钠,溶解度增大,又提高了磷的有效性。(3).钾、钙、镁、硫素在酸性土壤中,这些营养元素的盐类溶解度大,有效性高,但易于淋失,常感到缺乏;钙、镁在pH值>8.5的土壤中,由于钠离子的增加,将钙、镁离子从胶体颗粒上交换下来,生成钙、镁的碳酸盐类沉淀,降低有效性。(4).微量元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一般在酸性土壤中溶解度较大,有效性高;在石灰性土壤里常因生成沉淀物而降低有效性。硼的有效性恰好与上述元素相反,在酸性土中常因与铁、铝生成硼酸,铁、铝沉淀而降低有效性,随pH值的升高而有效性增加。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答:有机质的作用⑴、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含有极为丰富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供给植物的碳素营养。⑵、刺激根系的生长腐殖质物质以很稀的浓度(10-6—10-3)、以分子态进入到植物体,可刺激根系的发育,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⑶、腐殖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是良好的土壤胶结剂。⑷、腐殖质具有高度保水、保肥能力腐殖质是一种土壤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巨大的吸收代换能力。粘土颗粒的吸水率为50%—60%。而腐殖质的吸水率为500%—600%。⑸、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腐殖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⑹、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⑺、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有机质为暗色物质,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改善土壤热状况。土壤有机质的调节对于园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1%,且土壤的结构性差,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增施有机肥。施用草炭土、腐叶土以及经过合理处理的生活垃圾。应注意长期施用有机肥。归还园林植物的凋落物。将有机残体就地填埋或集中堆沤,使之成为理想的有机肥料。种可观赏的绿肥。在公园、街道、广场的桥灌木下。种草坪或观赏价值较高的绿肥植物,通过翻耕入土,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浇水、翻土措施。调节土壤的温度、湿度、通气等,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土壤有机态氮的转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物质组成;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是土壤腐殖质合成的两个阶段。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中,由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来的,是一种自然的合成物,可以用化学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此种物质在土壤中非常稳定,但在当形成条件改变时,腐殖质也会分解。二是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有些内容如土壤胶体、土壤团粒结构等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解。54、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组成?答: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O2、H2O、NH3、H2S等无机化合物。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第二阶段:上述土壤腐殖质的组成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缩合形成腐殖质的基本单元。先是多元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原始腐殖质。上述过程是腐殖质形成的基础,再进一步缩合成腐殖质则受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微生物活动状况、水分、热状况及土壤性质等条件的制约。例如环境条件易于脱水则腐殖质缩合程度高,分子量大,反之分子量小。腐殖质的种类和性质:腐殖质本身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而是由多种化合物形成的聚缩物,其主体为腐殖酸及其盐,占腐殖质的85%~90%,称为腐殖物质。其余为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较简单的化合物,因与腐殖酸紧密结合难以分离,故与腐殖酸合称为腐殖质。实际上腐殖酸是一种真正的腐殖质,它是一种多官能团含氮的芳香族结构的酸性高分子化合物。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2分)2亚类:是土类的续分,反映主导土壤形成过程以外,还有其他的附加的成土过程(1分),土类范围内的个发育阶段或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1分)。3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大致与纬度平行随生物气候带演替的分布规律(2分)。或者受水热条件的控制形成的经度(1分)或纬度地带性分布(1分)。4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2分)。或答砂土、壤土、粘土(1分)。5土水势:土壤水受各种力的作用下势能的变化或自由能的下降(2分)。或答土水势是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和重力势和(1分)。6吸湿水:干燥土粒通过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作用,从空气中吸持汽态水,使之在土粒表面形成一或数分子层厚的水膜,称为吸湿水(2分)7导热率:两个截面都为一平方厘米,相距为一厘米,在两个截面上的温差为一度时,在1秒钟内通过该土体的热量卡数(2分)。8永久电
本文标题:土壤学试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