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历史复习资料:通史回扣,学贯中西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时间断限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线索特征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化(1)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3)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局面。(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政治结构。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2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水利工程。2.手工业(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青瓷。3.商业(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4.经济政策(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科技文化(1)科技: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2)汉字: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字走向成熟。(3)文学:春秋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汉代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31、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1)封建政治: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①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②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3)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2、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学派及代表主张特点道家(老子)无为、小国寡民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仁义”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1)政治上: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4(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3)思想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山东潍坊二模)“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2.(2014·山东泰安二模)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3.(2014·山东日照一模)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4.(2014·山东潍坊期末)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这一措施()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对立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5.(2014·山东枣庄期中)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6.(2014·山东滨州一模)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5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7.(2014·山东枣庄二模)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县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出汉朝()A.实行冶铁官营B.开创了郡县制C.铁官代行地方政务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8.(2014·山东临沂二模)秦朝《琅琊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材料反映了()A.对秦皇文治武功的颂扬B.秦朝实行富民强国政策C.秦始皇刻意掩饰其暴政D.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主张9.(2014·山东济宁二模)《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10.(2014·山东临沂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1.(2014·山东潍坊质检)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12.(2014·山东潍坊质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A.重实用B.重理论C.重民众D.重实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613.(2014·湖北百校联考)中国古代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民战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的变化,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材料二比较其他文明,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具体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且有制度性保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姜义华《“自信”的根基》(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土地流动”的历史影响。(8分)(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清晰)(12分)14.(2014·浙江杭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春秋繁露》材料三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7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
本文标题:历史二轮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