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历史第二次周考试题一、单选题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3.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4.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5.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皇室权威更趋强化B.社会流动更趋频繁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6.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7.据清代史书记:“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描述的现象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8.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D.实行海禁政策9.据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隋唐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都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A.历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时代赋予坊市制度不同的内涵C.汉代的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10《汉书·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实行重农抑商有其必要性C.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11.明朝浙江盛行: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这些现象的盛行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致使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风气发展D.专制制度衰落导致地方势力发展1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这说明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13.《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14.据《秦律·金布律》记载:“有买及买(卖)殴(也),各婴(悬挂)其贾(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也就是所售货物的价格超过一钱的,必须明码标价。这反映了秦代A.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盛行诚信贸易的理念C.加强对商品质量监管D.经济立法严密而规范15.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下令禁止官吏经商,之后虽然唐廷禁令不断,可是京师内外,以至州县,官员们都在经商或放高利贷,甚至有的州县官吏以做买卖为副业。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社会危机已经滋生16.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颁布法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只)许用钱。材料表明A.白银货币化始白于民间B.白银成为当时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C.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D.政府以法律形式肯定白银货币合法17.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D.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18.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19.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而从两晋时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蚊”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20.北宋时有商人说:“士非我匹,若工农则吾等也……(农与工)所食皆不过其劳。”明中叶以后“士商异业而同志”已不足为怪。这说明A.封建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封建“四民”秩序有所松动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1.北宋著名的瓦市艺人张山人说:“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至北宋末期,东京的瓦子勾栏已热闹非凡了。这体现了北宋A.写诗足以谋生B.文艺商业化C.经济重心南移D.已暂停抑商22.《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23.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这说明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24.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25.《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题26、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后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国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中国(1851年)约4320089%11%高一周考答案26.(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西方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3)现象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DDCABDCBBAA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CDBDACBCBCA
本文标题:历史周考试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