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地理资料一、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500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前(since1400),利用地方志;4、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才开始使用,通过仪器观测气象。二、哪些生物可以反映气候变暖: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麋鹿(“四不像鹿”)、桤(QI)木、獐、竹鼠和貉、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青冈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云杉、虎豹犀象、竹林和梅树三、四渎:江、河、淮、济四、黄河下游水道变迁概况:1、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河道“山经大河”、“禹贡大河”、“汉志大河”2、东汉至北宋后期的黄河下游河道东汉王景河、北宋黄河北流和东流及二股河3、金、元黄河下游河道(元代贾鲁治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决口在河南省滑县的李固渡。此后黄河由泗入淮为常。(东北——东南)4、明代黄河下游河道(潘季驯治河)结束了黄河趋向由淮入海的历史5、清代黄河下游河道(靳辅治河)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6、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决口五、黄河起源: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六、长江起源: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七、长江险在哪里:荆江。荆江专指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岳阳城陵矶,全长400公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藕池口以下为下荆江。两段因地貌形态不同,河床演变模式各有差异。下荆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长247千米。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极易溃堤成灾,自古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八、湖泊的古今名:云梦泽—江汉平原之内;“彭蠡泽”—鄱阳湖;太湖—震泽”、“具区”九、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现象,海进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第四纪中,常与间冰期相关;十、海退:指陆地上升海水后退现象。海退时大陆范围逐渐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后撤,第四纪中,海退常与冰期相联系;海塘(抗潮人工堤岸);十一、渤海湾海岸是指今黄河口与滦河口之间的岸线。这段岸线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是黄河和滦河,特别是黄河水沙运动及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在的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故道后经过上百年的堆积而形成的。天津历史上有“直沽”之称。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狮子林桥三岔口,即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十二、长江流域内植被条件好,水量十分丰富,含沙量较黄河小。加上支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分泄洪水和泥沙的作用。而且宽阔的江面,风疾浪急,可以减缓泥沙沉积的速度。因此,长江泥沙的堆积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黄河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速度较黄河缓慢得多。相传战国时今上海一带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封邑,故上海简称申。历史上今吴淞江因今青浦县东北的沪渎垒而称沪渎,故上海也简称沪。宋末在今上海城区设立上海镇,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今上海城区设立上海县,距今只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而充满生气的城市。十三、珠江三角洲(沙田平原)的范围有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两种解释。广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西江肇庆羚羊峡以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流溪河江村以下,潭江开平以下的冲积平原以及部分的丘陵、台地,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由东、西、北三江冲积而成的复式三角洲,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广州古称“楚亭(庭)”,这个楚亭在今珠江漏斗村。广州又别称“羊城”、“穗城”。广州见于准确记载的历史于秦代,为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已由一个海港城市演变成一个内河城市十四、沙漠形成时期:地质时期:1、塔克拉玛干沙漠2、巴丹吉林沙漠4、腾格里沙漠5、柴达木盆地沙漠及风蚀地历史时期: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乌兰布和沙漠(蒙语“红色公牛”)7.毛乌素沙地,8.科尔沁沙地,9.呼伦贝尔沙地十五、正史地理志[沟渠志]、方志[图经、全国总志、一统志;省通志、总志;各府州郡县志]、山水志、游记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古今方舆书目》顾祖禹1、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地理书是《山海经》2、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地理著作,启自《尚书·禹贡》3、西汉班固作《汉书·地理志》起,成为各朝断代正史地理志)的开创,《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旧五代书·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余《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均称《地理志》。4、西汉至东晋以来,出现《越绝书》、《华阳国志》等区域地理名著(历史、地理、人5、北魏郦道元将《水经》、《水经注》的研究形成了“郦学”派,6、方志,图经也是志书的一类,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7、一统志:《大元大一统志》、《元一统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8、古代沿革建置必须参考的典籍:《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9、《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之坤舆典、山川典、职方典。10、《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按省编排,提供各地现存明清方志及收藏地情况。十六、古地图:古地图亦称传统舆图或舆地图,是指近代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之前,用中国传统绘制舆图的方法,由当时人绘制当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而存留至今的地图。一般以1911年为下限。十七、谭其骧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正是在杨守敬绘《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基础上,综合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对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质量作了整体的提高。十八、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的三个阶段(两千年三循环):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800年,两级制变成三级制;2、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历时700年,重复了从两级制变成三级制的循环;3、元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历时650年,多级制简化到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十九、九州:战国时,各国都努力向外开拓疆域,修筑长城。后世常常爱用的“天下”观念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对战国时各国疆域的总称。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九州”,亦以春秋战国之际为蓝图。“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当时中国人视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单元。二十、二十一、县从春秋出现到现在是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二十二、政区层级变化的规律:1、通观2000年政区层级变化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层级,即县级政区(亦称基层政区)、统县政区(可称郡级政区)与高层政区(即不直接辖县的地区,亦即统县政区的上一级政区);•由高降低-高层政区,幅员、级别减降,最后归于消亡(如州、道、路);统县政区的郡和府;•由虚入实-历代高层政区都是由非行政区,即监察区或军区变行政区,政区长官也由中央官员转变而来(如州、道[方镇]、路、行省,以及督抚封疆大吏的演变)。二十三、贞观十道的划分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剑南道: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湖南、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京畿道都畿道关内道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淮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二十四、明代出现贵州府二十五、犬牙交错举例:《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中提到:“朕欲定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如元代的陕西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明代的河南省等。表现在对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黄河等的打破。二十六:谭其骧在十八世纪最完善(清代最鼎盛时期的地图):《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二十七、川陕交通二十七、丝绸之路二十八、华北与东北、内蒙、山西之间的交通道路•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古北道)、喜峰口(卢龙道)、山海关(傍海道)•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太行八陉:轵关、太行、白陉、滏口、井陉、飞狐、蒲阴、军都。“连山中断曰陉。”]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中原历史上的地区称谓,亦名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狭义的中原,专指中国古代在关中、河洛立都的王朝而言;广义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主要介绍出长安和函谷关向东与洛阳、开封之间的横向联系;洛阳盆地及其周边的陆路交通。•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南襄隘道)•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襄阳-荆州-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南岭通道)二十九、运河(一)鸿沟水系(二)隋唐大运河•(三)元明清大运河三十:城市历史地理1、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2、与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相对应,目前中国的城市体系有如下6个等级层次,即首都-直辖市-副省级市或省会-地区中心或省辖市-县级市或县城-建制镇。3、中国古代七大古都:长安(今西安)、洛阳、安阳(邺城、殷、邺)、开封(大梁、汴梁)、南京(建业、建康、金陵)、杭州(临安)、北京(蓟、南京、中都、大都、北平)4、中国古代六大古都:长安(今西安)、洛阳、开封(大梁、汴梁)、南京(建业、建康、金陵)、杭州(临安)、北京(蓟、南京、中都、大都、北平)5、邺城: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受魏公,为王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移都洛阳,以邺城为北都。历五个北方割据政权建都,至580年毁于兵火。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如今漳河南移,冲毁了邺城的南半部,…东魏、北齐在其南墙外建邺南城5、城市的形成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政治、军事中心(城堡、都邑)发展为城市;由宗教信仰地发展为城市。二、由水陆交通枢纽发展为城市;市场交易点。6、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基本特征:一、自由开放式的平面布局二、封闭式平面布局1、平面布局呈方形;2、城门与道路相对应,成棋盘式布局;3、城内主要建筑物布局严格有序;4、具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7、小结:现代城市中的古代城市遗痕•徐苹芳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产生以后,发展到近代,根据其规划布局之不同和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这与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是相符合的。•一、夏商西周时期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宫殿和祖先的宗庙为主体的城市,东周时期“两城制”的城市规划是商和西周向秦汉城市过渡的一种形式;•二、秦汉时期的都城以帝王宫室为主体,这一阶段出现了以衙署为中心的地方行政城市;•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本文标题:历史地理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