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历史学考必修一考纲条目解答复习资料
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1-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1.)分封制....分封情况:①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②周成王粉碎商朝旧贵族的叛乱,将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诸侯职责: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主要影响:①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确保了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②确保了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概况:从周天子到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形成严格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等级: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3)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考点秦的统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秦的统一过程:①灭六国,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秦国相继灭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②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③修灵渠,平定岭南。④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意义:①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2-交往。②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2)郡县制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主要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的亭。主要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军衔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命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大影响:①是中央集权制行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实现了地方权利向中央的集中,巩固了大一统政体,为西汉王朝继续推行。(3)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独尊,皇位世袭。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点汉朝州刺史的设置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刺史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三省六部制①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②宰相权利被一份为三,有利于皇权加强;三省相互制衡,有利于皇权加强;提高了行政效率(3)宋朝分割相权的的措施①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3-三司使。(4)元朝行省制度①元代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②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的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到郡县,再到行省,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和严谨,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清朝军机处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②明成祖设内阁制,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事务繁忙。③内阁地位:内阁无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职权不明,无法统一六部。④评价: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到宦官参政的制约。(2)军机处①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房)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事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是病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大权由皇帝掌握。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官吏,办事效率高,封闭性强。④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3)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性: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4-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性: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外交上,闭关政策隔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考点鸦片战争的背景1840年到1900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1)历史背景①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继续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2)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①基本经过: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②南京条约的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中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三)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由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四)中日甲午战争①基本概况: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5-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基本概况:1900——1901年,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使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各方面的主权完整。④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⑤社会性质的变化: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4)瓜分狂潮和门户洞开(一)瓜分狂潮①背景: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②开始标志: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③状况: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二)门户开放政策①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其军事力量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美国政府为了满足工商业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②内容:美国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④结果: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使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6-考点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经过: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偷袭,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硅等率军抗击。结果: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地位: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2)反割台斗争背景:清政府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遭到全国人民坚决反对。经过:1895年5——10月,邱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考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①南京大屠杀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②细菌战和毒气战日本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1931年,号召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②1935年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⑤1937.8国民党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⑥改编中共军队:西北红军主力编为八路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7-军,南方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⑦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①正面战场(国民党)1.1937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1937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_首次大捷,国共配合】3.1938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4.1940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②敌后战场(共产党)1.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1937.9陕甘宁边区成立,成为抗日根据地总后方3.1940,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敌后战场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时间: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③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辛亥革命考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8-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2)武昌起义背景: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中积极发展革命力量。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最终结局: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
本文标题:历史学考必修一考纲条目解答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