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历史要籍复习资料《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由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传说中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该书号称信史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他担任过兼职史官太史令,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写作了记载上起我国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纵观3000年历史。《史记》这部拙作开创了纪传体史,对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司马迁具有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进化观点,有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认识《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西汉一代共230年历史,他的主要作者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此外,班彪、班超和马序也都撰写了汉书部分篇章。班超和马序写的八表和天文志。《汉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100篇120卷,整齐了史记的体例。《汉书》在内容上对《史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体例上史记通史改为断代史,《汉书》是我们研究西汉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同时汉书也反映了班固强烈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纂了第一部我国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除八表和天文志以外的部分,汉书在继承史记纪传体实体的基础上,又对纪传体例进行整合,开创了纪传史体的新纪元。《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我国自公元25年至220年东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20卷,其中纪、传是由范晔完成,而现存后汉书中的30卷志是由南朝梁的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汇总抽出来补进去的,在纪、传部分,范晔能够很据东汉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后汉书》是研究我国东汉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范晔: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在445年时,被人告发拥立刘义康为帝,以谋反罪入狱被杀。在被贬为宣城太史,广采当时后汉史材料,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到他被杀时只完成了全书的10纪,80列传两部分,现在书中的志是司马彪《续汉书》中补进来的,在编纂方法上,范2晔根据东汉政治的特殊情况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①他模仿了司马迁史记,班固的汉书给吕后写本纪的方法,给东汉所有的皇后都写了本纪。②他新增加了党锢、列女、移民、患者等七篇列传。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表现在:批评佛教,反对光武帝喜欢方术,很少讲天命,也歌颂了那些在权势面前不低头,敢于在恶势力做斗争,揭露外戚宦官专权专权和政治的腐败黑暗。对劳动人民的遭遇也有一定的同情。陈寿:陈寿是西晋著名的史学家,他在晋朝担任史官多年,他的史学贡献是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65卷的《三国志》,他的《三国志》妥善的处置了魏蜀吴三国的关系,他的《三国志》又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达方式来贯彻史家表达方式,叙事简洁,从而充分表现出了陈寿的史才。陈寿的《三国志》是我国研究三国历史十分重要的资料,由于材料限制陈寿的《三国志》其内容不够充实,甚至有脱漏的地方。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它基本包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通志——南宋郑樵的著名学术著作。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共有200卷,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纪传记三皇至隋)。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3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全书分为24门,348卷。,《通考》以博通见长,各有独到之处,应互相参证而不可偏废。”《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3、编年体及纪传体:编年体首先由孔子首创,《尚书》是编年体的首创,最初使用编年体编撰而成的书是孔子的《春秋》。编年体的特点是记事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优点是时间性强,以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使人容易看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缺点是如果一件事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想要了解这件事的全貌,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很不方便,同时编年体对人物的记载也是不全面,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纪传体:纪传体是我国古代史书中以记载各类任务的活动为中心的一种体裁。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特点是材料繁多,通过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把多种材料结合起来在一部史书中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可是缺点是内容繁多,阅读者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了解完,而且纪传体因为某些原因把人物的评价分割到了很多传体中。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编年体:特点:以年为纲,以事相从。优点:按时间顺序纪事,诸事共载于一篇,使读者容易了解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国家的形势如何。缺点:因为按年纪事,一件事如果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就不能不散记在数年或数十年之间,混杂在数十百件事之内;读者要想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必须付出很多劳动和时间,来从事翻检。】【纪事本末体:特点:是以事为纲,因事命篇,详记一事的原委。(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4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突出。)优点:读者读了之后,对于一件事之首尾,可以一目了然。能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缺点:因为它是以事为纲,因事名篇,对于同年共世之事,不能并载,使读者孤立地只知一事,不知此事和其他事的关系。纪传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1、《尚书》的相关问题:《尚书》: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现存五十八篇),记载上起于尧,下讫于秦穆公,由孔子整理编撰而成。1、《今文尚书》(由伏生口述,交济南张生与欧阳生,形成欧阳之学和大小夏侯之学,西晋已佚散失传),《古文尚书》(得自孔子壁中(孔安国献书),以其用用古字写成而命名)。判断《今文尚书》的真实性:文辞多艰涩,佶屈聱牙,义奥难懂,与商、周以后文辞截然不同2、所谓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伪是针对梅赜所做的二十五篇还有孔安国的《尚书序》和《尚书传》3、体裁:典谟诰誓命4、体例:严格来说,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5、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①《尚书》实际上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传本末体的萌芽。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的,在每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所以《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③《尚书》保留了上古时代的许多原始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4)《禹贡》开地理志先篇5、《通典》:一、《通典》:作者杜佑根据刘知几的儿子刘秩的《政典》,增减添加完成的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沿革变迁,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共200卷。我国第一部史库类著作。1、成就:开创了政书体,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现实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渗透了当时比较进步的政治观点和史学观点,对唐代及以后史学的发展都起了促进的作用。2、续编:《续通典》,《清朝通典》十一、《通志》:郑樵私人编修1、体例:共二百卷,帝纪十八卷,后妃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宗室传八卷,列传九十八卷,载记八卷,四夷传七卷,其中后妃、宗室、四夷均属列传,故《通志》实际上分六体: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2、郑樵最感到自负的,是他的《二十略》,相当5于正史的书志,其突出成就是把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的过程,有助于明辨事物的性质,逐渐掌握其基本特征,形成一门门专门的学问。{《通志》纪传部分的突出成就,是克服了断代史前后不相联系,彼此重复的毛病,根据新材料补充了正史上的缺漏,新立了一百多人的传。}3、成就:(1)在时间上贯通古今,在内容上无所不包,充分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会通”思想。(2)二十略内容丰富,是全书的精华。二、《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论述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共348卷1、成就:内容广泛,材料丰富,比较可靠,编纂方法较优越,使用价值比《通典》高。2、续编:《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3、十通:《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文”,就是叙事,必须以经史为本,其次是参考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必须“信而有证”者才采用,否则不用。所谓“献”,就是论事,《通考》把历代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意见都收录在史实的下面。所谓“窃著己意”即加“按语”,凡史传的记载或先儒的评论,如觉不妥,活着有补充,作者均加以“按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即“总评”“通考”。本文采用了这种编纂方法,开创了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河,影响非常深远。】4、《资治通鉴》:一、《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我国杰出的编年体通史1、体例: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2、优点:材料丰富,比较真实可靠;长于叙事,文字生动,记事严肃认真。以年月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使人容易看清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3、缺点:一件事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如果连续好多年,要想了解此事的全貌,便要翻阅好几卷,很不方便;记人物的活动,更难详其来龙去脉。4、《党锢之祸》5、《资治通鉴》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1)搜集材料丰富,而且比较真实可靠。(2)有比较完善的编纂方法。(3)关于正闰之说,这是古代史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司马光坚持从实际出发,弃封建“正统论”,这样就使《资治通鉴》更客观地叙述历史,增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二、《资治通鉴》的续编1、《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作者李心传3、
本文标题: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