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原创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对江苏省1985―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对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由此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中国论文网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图分类号:F2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07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14-02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另外,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TFP逐渐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对江苏省1985―200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试图对上述疑问作出解答,并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率变动状况。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十多年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估计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二是进一步分析和发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的理论和方法;三是解释单位资本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动态分布规律。王小鲁(2000)选择1953-1999年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估计,认为我国在1953-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17%,1979-1999年为1.46%。张军(2003)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改革开放后有了显著提高。王传久(2007)基于1999-2005年中国采矿业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采矿业生产函数,计算了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TFP)率指数、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李小平(2005)认为对大部分行业而言,TFP并不是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杨向阳、徐翔(2004)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2%,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辛永容等(2009)对中国1986-2006年制造业分时期的TFP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制造业TFP小于50%,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要素投入驱动,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有学者研究了特定地区TFP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张小蒂(2005)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王文博(2007)对陕西省TFP进行了测算,认为TFP对陕西省经济增长作用重要,陕西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模式。为此,本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江苏省1985-2009年TFP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对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一简要分析,据此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二、实证分析1、方法与模型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反映该地区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反映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表现为不能由要素投入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部分。索洛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三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其中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包括生产中使用的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生产中使用的软技术如要素配置效率、规模经济、组织管理及经济机制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即“索洛余值”,后来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本文即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来测算江苏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选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投入要素只考虑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另外将时间T引入到其中,建立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Y=A0erTKαLβeu。其中:Y表示地区总产值,A0为基期技术水平,T为时间序列;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弹性系数;由于中性技术进步要求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所以将模型变型为人均的形式,取对数后得:ln(Y/L)=ln(A0)+rT+αln(K/L)+u(1)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y=αk+βl+r(2)其中:y为地区总产值平均增长率,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年均增长率,r为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一步可以测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用Ek、El、EA分别表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及TFP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则:Ek=αk/yEl=βl/yEA=r/y(3)2、模型的估计本文选取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总产出量指标Y,各年度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量指标K,劳动力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L。因为GDP和固定资本投资额都是按照当年价格核算的,做模型前先除以各年份以1985年为基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得到这两个指标的实际值。原始数据来自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对方程(1)回归分析得到生产函数的最终估计模型为:ln(Y/L)=-0.2768+0.0672*T+0.4587*ln(K/L)+1.0866AR(1)-0.5075AR(2)+u(-0.6440)(2.7349)(3.435103)(5.379232)(-2.550130)R2=99.767%F=1927.092此时生产函数也可以表示为:Y=0.758e0.0672TK0.4587L0.5413可见,Y变化的99.767%可以由K和L及T的变化解释,该模型拟合情况很好。江苏省在1985-2009年资本投入产出弹性为α=0.4587,表示江苏省固定资本投入增长1%可以带来地区生产总值0.4587%的增长,劳动力产出弹性分为β=0.5413,说明劳动投入增长1%可以带来地区生产总值0.5413的增长。三、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与分析基于模型Y=0.758e0.0672TK0.4587L0.5413,进一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因素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和测算。根据方程(3)计算出“七五”至“十五”期间各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在1985-2009年资本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为55.87%;其次为全要素生产率,为39.58%;劳动投入的贡献最小,只有4.5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八五”时期以后一度保持了50%以上的贡献率,在“十五”期间甚至高达68.58%。另一方面,资本的增长速度除“八五”期间增长较快外,其余年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九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仅为11.34%,说明资本在江苏省是比较稀缺的,特别是苏北由于缺乏有力的投资环境,不能吸引较多的外资投入,导致苏北对资本需求具有较大缺口,成为苏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仍在提高。劳动投入在“八五”时期以后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况,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总体贡献率只有4.55%,1990年以后年增长率不足1%,“九五”期间甚至低至0.18%。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低素质人才需求逐渐降低。从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85-2009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但基本上超过了30%,广义技术进步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未成为主要动力。四、结论与建议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主要是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其依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推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于第2位,也有着较大贡献,其中技术进步的力量不可忽视。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基本上是以资本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增长,结论与克鲁格曼的研究结论一致。为了加快实现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大资本存量的增加,注意提高资本利用率;2、加大技术开发尤其是对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3、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加大教育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贯彻“科教兴省”战略,从根本上解决江苏科技进步动力问题。大力促使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责任编辑:方涵)参考文献:[1]王传久.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矿业快报,2007,(10).[2]辛永容、陈圻、肖俊哲.要素产出弹性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管理科学,2009,(11):113-120.[3]张小蒂.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4]保罗?克鲁格曼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07):3-14.[6]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08):93-103.[7]王文博、刘惠民.技术进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60-64.[8]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J].管理世界,2005,(04).[9]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02).[10]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11).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本文标题:原创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2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