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原油的自然属性原油是指从地下天然油藏直接开采得到的液态碳氢化合物或其天然形式的混合,主要储存在地壳上层部分。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原油的化学成分构成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三类化合物。此外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以及其他杂质。不同地区生产的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同,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闪点、含蜡量、含硫量和含盐量等特性都会存在差异。原油按密度(API重度)分为轻质、中质和重质原油三类;按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原油三类;按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原油三类。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石油的炼化加工技术工艺日益成熟,原油经过炼化加工后的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三大合成材料和各种有机化工原料。成品油则包括了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其中,各种石油燃料产量最大,接近原油炼化加工产品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日常所指的成品油主要是石油燃料,包括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等。二、原油的历史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第一口商业性油井,开辟了现代石油工业先河。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贸易的扩大起因于石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一战以前,石油主要被用于照明,主要产油国美国和俄罗斯同时也是主要的消费国。在一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由于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1929年石油贸易额已达到11.7亿美元,该时期国际石油货流的流向主要是从美国、委内瑞拉流向西欧。同时,苏联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战期间,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二战后,美国一度掌握世界原油产量的2/3。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世界能源版图被称之为“墨西哥湾时代”。王亚栋认为,“墨西哥湾时代”的形成发展期同时也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膨胀,最终在西方世界确立其霸权的时期。这一时期几乎与美国国内的石油开发同步。美国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巩固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剂。三、原油价格影响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石油作为一种普通商品,供求基本平衡,其价格相对稳定,波动幅度小。进入70年代后,伴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油价开始出现剧烈的波动,石油产品的金融和政治属性日益增强。整体而言,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包括:1、供求关系(供应量、需求量、库存)原油的市场供求因素包括原油市场的供应量、消费量和库存等。供应量增加、消费量下降,油价下跌;供应量下降、消费量上升,油价上涨。库存对价格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库存下降会推动油价上涨,库存上升则相反。但也有原油库存与价格同向波动的情况。2、宏观经济(政策法规,通货膨胀等)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一方面它会影响全球经济,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原油的价格。当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原油的需求量就会总体增加,反之就会减少需求量。所以在全球经济遇到重大问题时,原油的价格会受到很大的打压。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原油价格从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一路下跌。3、国际政治因素(地区动乱争端,战争)国际石油市场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能源组织是OPEC和IEA,前者控制了全球剩余石油资源的大部分,而后者则拥有全球最大的石油库存体系,两者都具有短时间内扭转市场供应格局,改变市场预期的能力。OPEC和IEA的政策出发点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将油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上的认同还是基本一致的,前者通过释放剩余产能,而后者则通过释放战略储备的库存,来抑制油价短期内过快上涨。另外,历史经验表明,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战争),几乎任何一次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市场交易者的心理预期,进而导致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巨幅激烈波动。例如,海湾战争、美国打击伊拉克等均使得短期内油价大幅上涨。4、相关市场的联动性(黄金,汇率,股票)美元作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即使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需求与供给没有变化,美元汇率的波动也会造成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而美元汇率不仅受到美国经济状况、财政政策、利率等国内因素的影响,而且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美元汇率,通过风险溢出加剧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5、投机活动和国际游资石油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特别是石油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国际金融投机资本不断介入国际石油市场,使得石油价格的短期走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正常的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束缚,而呈现出自身价格波动规律。石油“金融属性”不断提高,石油金融市场的投机泡沫严重加剧了市场的动荡。6、替代能源的发展一般来说,短期内由于技术、设备使用存在一定的惯性,尤其是不同化石燃料间相对价格会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因此选择性替代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很难产生较大影响。但是,长期而言,如果社会对某种能源的价格可能维持在高位产生了心理预期,形成了调整能源结构的趋势,那么,即使被替代能源的价格停止了上涨,这种选择性替代也会持续很久,甚至可能出现永久性的替代。因此,石油替代品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的发展,必然会对石油长期价格产生影响。虽然目前新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仍较低,但是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各国纷纷出台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发展的政策,无形中加快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四、全球原油市场概况世界原油资源分布:石油资源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原油储量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中东的波斯湾及美国墨西哥湾两大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北纬50°-70°内则有著名的英国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外高加索油田和美国阿拉斯加湾产油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常规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1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为10327亿桶,2001年增加到12674亿桶。截至2012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6689万亿桶,足以满足52.9年的全球生产需要。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继续保持其龙头地位,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72.6%。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上调26%,即3500亿桶。世界原油供需情况:世界原油消费主要集中在亚太、北美和欧洲及欧亚地区,而世界原油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和欧洲及欧亚地区。2012年世界石油产量增加了190万桶/日,超过全球石油消费增幅的两倍多。美国石油产量增加了100万桶/日,涨幅为全球之最,同时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高。世界石油消费量仅增长了890,000桶/日。所有净增长均来自亚洲、中南美洲和中东等新兴经济体,超过了欧洲和北美洲的石油消费量的下降。世界原油贸易格局: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区域结构变化不仅推动了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而且也给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化,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开始改变国际石油贸易的结构。超过73%的中东石油流向了亚太地区,其中,日本和中国占了将近一半。独联体和北非的石油主要出口到欧洲,分别占其出口量的69.6%和52.1%;西非的石油主要出口美国(29.5%)、欧洲(24.9%)和中国(18.2%);拉美的石油出口则有59.9%流向美国。五、中国原油市场概况中国原油探明储量:截至2011年,我国已探明原油储量140亿桶,排名全球第13位。70%的石油资源集中在30%的少数盆地中。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葛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大陆架。中国原油供需情况:根据国家统局数据,2013年,中国原油产量2.08亿吨,表观消费量4.8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7.39%。中国是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原油贸易: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演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贸易形势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口成品油。从1993年起,中国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起,更是成为了原油的净进口国。石油贸易开始以原油进口为主,成品油进口比例不断下降,同时原油出口不断下降,成品油出口持续上升。目前,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以及非洲等地。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信息,2012年进口原油2.71亿吨,同比增长7.3%。
本文标题:原油价格影响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2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