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11、填空2、名词解释3、简答4、材料分析1、(P1)“文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这一词首见于孔子《论语·八佾》,按郑玄的注解,“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2、(P3)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3、(P15)“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P29)四库七阁的名称、所在地及存佚情况:⑴北方四阁: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⑵南方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经过战乱后Ⅰ.北方四阁:①文源阁本:与圆明园一起毁于英法联军②文溯阁本:1966年为战备需要移于甘肃省图书馆③文渊阁本:20世纪40年代被国民党带到台湾,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④文津阁本:从承德移藏北京图书馆Ⅱ.南方四阁:仅存文澜阁本,今藏浙江省图书馆▲七部中保存最完好的是:a.文渊阁本——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b.文津阁本——由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5、(P33)“乾嘉”是清代文献考据学的鼎盛时期,分为三个流派:⑴吴学:主于墨守,以慧栋为代表⑵皖学:主于求是,以戴震为代表⑶扬州之学:主于通贯,以汪中、焦循为代表6、(P34)章学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的欠缺,其代表作《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他把文献学的目的提升到“辨章学术,考2镜源流”的高度。7、(P38)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即地下考古资料与地上传世文献互证。8、(P4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9、(P42)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10、(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名词解释)11、(P57)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名词解释)12、(P60)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是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四库全书》为丛书集大成的一部著作。(名词解释)13、(P64)类书,是我国古代分式的搜集两种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名词解释)14、(P64)政书“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15、(P76)“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16、(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目录”一词在现存文献中以班固《汉书》最早,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17、(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名词解释)18、(P86—87)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简答)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曹魏时,秘书郎郑默“考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序》,其分类如下: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荀勖四部实际即经、子、史、集。此当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开端。又据《隋志》,其后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至东晋,方才重新搜集整理图书。大著作郎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经史子集分部顺序“自尔因循,无所变革”。(《隋志》)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隋志》分经部10类,史部13类,子部14类,集部3类,附加道、佛15类,构成55类图书分类。从此,经史子集四3部分类正式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19、(P89)在经、史、子、集四部中,唯有子部比较庞杂,其他三部不能归属的,全都统归子部。20、(P106)版本之称,起于雕版印书。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云:“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21、(P109)一般认为现存最早唐刻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刚经》。22、(P110)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名词解释)23、(P112)纸书的装帧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24、(P117)蝴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名词解释)25、(P137)校勘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26、(P137)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四种:(名词解释)⑴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⑵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⑶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⑷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27、(P154)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名词解释)28、(P154—158)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29、(P173—176)简述伪书产生的原因:⑴尚古观念⑵文献亡佚⑶政治相争⑷学术相争⑸伪署作者⑹好事妄为30、(P177)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名词解释)31、(P199)文献学中古典文献的辑佚,是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名词解释)432、(P219)严可均尤以辑佚成就最大,其辑佚成就主要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马国翰尤以所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显名后世。(顾炎武《日知录》)33、(P259)元人所作的注释不多见,有名者如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34、(P262)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实异。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的体例。一如魏何晏《论语集解》,聚集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诸家对《论语》的解说。唐孔颖达在疏解上述杜预《春秋·序》引文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所作集解,多为何晏《论语集解》的体例,而后世的集注、集解、集传、集说,也由此发展而来。(名词解释)35、(P262)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36、(P263—264)《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蒹葭》(材料分析)(举例说明注疏的体例)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兼葭,上古恬反,下音加。被,皮寄反。[]“《蒹葭》三章,章八句”至“国焉”。○正义曰:作《蒹葭》诗者,刺襄公也。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教之。礼者为国之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故刺之也。经三章,皆言治国须礼之事。兴也。蒹,薕。葭,芦也。苍苍,盛也。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国家待礼,然后兴。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彊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兴者,喻众民之不从襄公政令者,得周礼以教之则服。○薕音廉。伊,维也。一方,难至矣。笺云:伊当作繄,繄犹是也,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繄,於奚反。逆流而上曰溯洄。逆礼则莫能以至也。笺云:5此言不以敬顺往求之,则不能得见。○溯,苏路反。洄音回。上,时掌反。流而涉曰溯游。顺礼求济,道来迎之。宛,坐见貌。以敬顺求之则近耳,易得见也。○宛,纡阮反,本亦作“苑”。易,以豉反。[]“蒹葭”至“中央”。○毛以为,蒹葭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事得成,以兴秦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今襄公未能用周礼,其国未得兴也。由未能用周礼,故未得人服也。所谓维是得人之道,乃远在大水一边,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既以水喻礼乐,礼乐之傍有得人之道,因从水内求之。若逆流溯洄而往从之,则道险阻且长远,不可得至。言逆礼以治国,则无得人道,终不可至。若顺流溯游而往从之,则宛然在於水之中央。言顺礼治国,则得人之道,自来迎己,正近在礼乐之内。然则非礼必不得人,得人必能固国,君何以不求用周礼乎!○郑以为,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彊盛,虽似不可雕伤,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为黄矣。以兴众民之强者,不从襄公教令,虽似不可屈服,若得周礼以教,则众民自然服矣。欲求周礼,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是知周礼之人在於何处?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既言此人在水一边,因以水行为喻。若溯洄逆流而从之,则道阻且长,终不可见。言不以敬顺往求之,则此人不可得之。若溯游顺流而从之,则此人宛然在水中央,易得见。言以敬顺求之,则此人易得。何则?贤者难进而易退,故不以敬顺求之,则不可得。欲令襄公敬顺求知礼之贤人,以教其国也。○传“蒹葭”至“后兴”。○正义曰:“蒹,薕”,“葭,芦”,《释草》文。郭璞曰:“蒹似萑而细,高数尺。芦,苇也。”陆机《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薕,兖州、辽东通语也。”《祭义》说养蚕之法云:“风戾以食之。”注云:“使露气燥乃食蚕。”然则戾为燥(1)大字“蒹葭,刺襄公也„„固其国焉”,是解释本篇主题的“小序”,郑玄以为是子夏、毛公作。从“蒹葭苍苍”到“宛在水中央”的大字是《蒹葭》一诗的正文。(2)大字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中,开始的注文是毛传(如:“兴也。蒹,簾;葭,芦也。„„国家待礼然后兴”),即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3)“笺云”后面的注文是郑笺(如:“蒹葭在众草之中„„以教之则服”),即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4)“○”后面的“蘼,音廉”,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或注文的注音。(5)在一个注文或几个注文之后,有一个大“疏”字。“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即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前面先略引被疏的文字(如:“蒹葭至中央”),然后再疏。疏完再引再疏,中间又用“○”隔开。6(1)直音法:传统注音的一种方法,即用一个较易认的字来标注读音相同的某字,常用,“A,音B”来表示。如:兼葭,(上古恬反,)下音加。薕,音廉。洄,音回。(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常用“A,BC反(唐前)”或“A,BC切(唐后)”来表示。如:兼葭,上古恬反(,下音加)。繄,於奚反。溯,苏路反。上,时掌反。宛,纡阮反。易,以豉反。37、(P264)直音法和反切法⑴直音法:用一个比较容易认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⑵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注字的音38、(P313)甲骨文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由时任国子监的古文学家王懿荣正式认定其价值。39、(P325)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2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