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
第一课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界定:1840~1953年。近代建筑史的开端:1840年以后建筑学开始做为一门学科。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3、张锳銊—《建筑新法》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科书,中国近代最早一部记录西方建筑史的书籍。4、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建筑科,三位留日学生柳士英、刘士能、朱士圭创办。5、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后,教育体系由日系转为混合到欧美体系。6、黄作燊创办圣约翰建筑系—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强调形式与功能同一,引入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推崇现代主义思想。黄作燊,美哈弗毕业,上海圣约瀚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后并入同济大学1.现代主义思想,引入包豪斯基础课程2.理解不同学科质感形式的关系3.强调使用功能自由创作4.不借用已有的形象一问题展开为线索5.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时代精神科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鲍扎体系并开始本土化。6、1930年以前由外国学者编著的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法(伯希和《敦煌图录》谢阁兰《考古图谱》、德(鲍希曼《中国德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瑞典(喜仁龙《中国早期艺术史·建筑圈》、日本(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东洋建筑》关野贞和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和琢本清《支那建筑》。7、乐佳藻、朱启钤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度和转型。两位观点:a.从传统君史转向民史b.从传统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现代史观。乐佳藻:A、受传统经学的影响,名物学B、基本方法是考察文献加实地C、1933年出版《中国建筑史》是20世纪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步本国建筑史D、礼制制度:都城之制、宫室之制、门制、明堂之制朱启钤:A、1919年发现了《营造法式》,中国组早的建筑技术专书B、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建筑研究的专门组织。8、西方学术的引进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到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写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A、从传统的君史转向民史,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待过去的一切B、从传统的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进化史观,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一切。9、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确立了中国古建的考古类型学方法10、对梁林质疑:a.以中国北方官式建筑为主体而忽略了南方民间建筑b.忽略了中古建筑地区的差异c.以西方结构理性主义为评价标准。11、1904年癸卯学制非常接近现代教育体系第二课1、包豪斯Bauhaus—格罗皮乌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大本营,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2、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1819年成立始于17世纪中后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理论上以加代的《建筑要素与理论》为系统,教学方法推行构图法,1900达到鼎盛。A、是近代正规学校式建筑教育的开端,有效促成了当时建筑学说的规范整合,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建筑史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B、该体系之下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作品成为当时全球建筑学术主导力量。3、包豪斯建设性贡献:A、顺应了工业现代化时代趋势,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把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平等的位置,削弱传统等级分化,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加哦与的坚实基础;B、致力于各种思潮和艺术的统一,强调艺术和工艺的结合,通过艺术家工业家和手工业者的合作而改进工业制品;C、把建筑提高到了综合门类首领的地位。4、初步课程是包豪斯教学的核心和重要特征。5、包豪斯初步教学的三个阶段:A、伊顿时期,传统工艺与工业结合;B、霍莫利时期艺术与技术的统一C、阿尔博斯时期,建筑的首要地位6、包豪斯长期职教初步课程的五人:伊顿、康定斯基(用理论方式分析艺术)、克利、纳吉(返绘画)、艾尔伯斯(发展学生独立发现能力)7、包豪斯的三个阶段:1.魏玛时期强调工艺而非机器;试建立一微缩理想社团;职员选择了具有乌托邦倾向的画家;教学目标包括培训技术才艺和发展塑造学生2.德邵时期进行课程改革实行设计制作教学一体的方法,1925格罗皮乌斯组件建筑系1927年正式成立3.柏林时期,纳粹入住校园,存在了14年。8、包豪斯的历史贡献:1.强调集体主义工作方式,用以打败艺术教育的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2.强调标准,为打败早期艺术教育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3.强调科学,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相结合4.把设计流于创作外形转到解决问题上去5.在凡德费尔德的试验基础上开创工作室打下科学基础6.打破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框架为现代教育打下基础7.培养了工业生产的人才,形成简洁的美学风格提高现代化水平。9、贝伦斯—代表作AEG透平机车间10、德意志制造联盟(穆特休斯:坚持德制联盟应该建立起不同的建筑类型概念,根据不同类型进行标准化的设计建造;凡德费尔德:反对穆,意欲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德适于工业时代精神德创造手法;贝伦斯:不知站在哪一边11、水晶宫(帕克斯顿)工业生产的方式;圣日内维夫图书馆(拉布鲁斯特)外形文艺复兴,内部钢铁结构,玻璃。。)12、巴黎学派包豪斯两大教育体系第三课1、上海城市中心的转变,大致经历:A、开港,西方各国设立阻截B城市改造与发展时期,上海士绅开展地方自治推行城市近代化,手段是修路、拆除城墙、发展工商业、市政发展等C、国民政府成立上海特别市政府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上海新市区规划和大上海计划D、日据时期E、解放后新上海建设。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县城的宗教信仰空间日益世俗化和商业化;以豫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文化的私人空间逐渐发展为百姓娱乐和上也是无活动的公共空间。华界中心:城隍庙豫园,公共租界中心:外滩地段南京路为主。上海近代化和都市化肇始于开埠和租界的设立;1843年英法相继在县城以北舍里租界;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中国近代第一块租界,确定英留居地;租界设立改变上海城市结构:华界法租界(霞飞路为中心)公共租界;1846年英租界修筑租界西边边界界路,是上海租界开辟后第一条近代化道路。外滩一带是上海近代城市生活和先进市政的发祥地。2、最早出现在外滩的西式建筑是“殖民地外廊式/买办式建筑”(欧洲建筑样式与殖民地地方建筑的一种折衷,外廊为主要特征)殖民地式文艺复兴哥特复兴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装饰艺术现代主义都曾在外滩出现过。3、大上海计划,由市政当局制造定。第一期计划包括:1.开辟干道2.建造黄浦江桥梁3.建立新市政府4.建设道路沟渠公园运动场。传统江南名居格局和西方房地产经营方式:里弄住宅4、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首任市长黄郭提出)江湾地区:A、上海未来人口总数与所需土地的测算B、包括行政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和油池区计划,以五角场为中心形成蜘蛛网样的干支道路系统通向大上海腹地,构成相互分割和联系的地区。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5、南京“首都计划”(1927~1937黄金十年),南京成为中国近代史旧城改造最具代表性最有效城市,奠定了南京基本的城市格局(1929年正式公布借鉴欧美模式)。基本内容使道路系统(采用美国城市的方格网加对角线形式,还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形放射矩形路网等。道路的作用—南京中山大道(将南京历史上不同时期发展形成的中心区进行新的整合,带动了近代及后现代南京的群面和相对平衡的发展)2、墨菲总结的中国建筑的四个特征:A、曲面上反的屋顶B、秩序C、建筑形式清晰地变现结构D、为了建筑造型在视觉上地完美比例,传统建筑都被赋予了丰富华丽地色彩。(限制:层高)3、杭州:宋时的两重城墙--皇城外城墙位于城市中心统领整体布局,由北向南通往皇城的主要干道。城站战前铺装了杭州城内第一条水泥路,可行驶汽车地现代化道路马路。具体:辛亥革命后旗营废除建新市场,湖滨地区成为新的商业区,进而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包括道路网、土地使用性质、居民及业态、道路景观和西湖与城市地关系。西湖博览会——逐渐视线湖城一体化。4、南通:依靠个人力量变革(张謇)发展模式:A、创造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先建工业小镇然后逐渐连接合并B、进行城市分区C、树立整体性发展趋势D、市政建设。具体内容:城市范围地扩大,从唐闸以及在此筹建地大生纱厂,唐闸——促使南通从传统到近代改变地起点;陆续建厂形成大生工业集团,抢购土地禁止别人经营,采用房地产方式经营土地。工厂厂房——英商汤姆设计,旧中国最大地单层产房之一;开辟港口,修筑港闸公路。发展意义:牵动整个苏北地区发展。孙支厦——中国最早建筑师之一,主要作品江苏省咨议局,濠南别业、更俗剧场。总结:近代南通建设以发展工商业为主,意义首先在于政治上地方自治。5、近代时期城市的几种变化:A、老城区扩张B、城市区域概念形成,强调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交通建设上C、对城市建设出现规划D、城市中的公共区域加强,公园公共建筑类型增加。第四课近代西方城市专题1.古希腊--希波丹姆式规则---棋盘网规划古罗马--营塞式城市-提姆加德城平面图。(方正城墙,平面为正方形,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道路交叉处建神庙)文艺复兴--帕尔玛新城(1593)斯卡莫奇理想规划。形状圆画图文明复兴2.1666年伦敦大火,重建。A、住宅分为4各等级B、保持原有接到格局不变,尽可能改善市政设施保证房屋建造质量和材料的选择C、新的公建类型的产生。3、巴黎改建,奥斯曼主持。(1853-1870拿破仑第三时期)改建主要内容:A、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行路B、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C、增建公共设施D、新建城市公园改善城市环境E、拆除贫民窟新建新楼房F、cinderella城市行政结构(划分成小行政区)4、城市美化运动:(1)1909年芝加哥规划(丹尼尔伯纳姆),标志着TheCityBeautifulMovement城市美化运动开始。(2)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NewHarmony,500--1500,自给自足,空想主义。(3)田园城市:霍华德,将城镇与乡村统一,城乡镇体:为解决工业条件下城市与理想居住矛盾,城市分散主义。(4)城乡磁体:将城镇与乡村座位统一的问题进行处理。(5)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戛涅,把城市要素进行明确划分,居住区长条形。(6)带形城市:西班牙索利亚,城市应依赖交通运输线形成带状延伸,使城市接近自然且交通便利。(7)美国方格城市,放射性方格网布局。3.勒杜。王室盐场理想规划。监视:全景视敞主义9.圣伊利亚:意大利未来主义/未来派,未来工业草图,极强的预见性,过街天桥,分层循环的交通体系10.柯布西耶城市集中主义者,忽略了城市的地方特性,《明日之城市》:1、传统城市出现功能性的老朽。2.通过提高密度解决人口拥挤问题;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4.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可以容纳高效的交通系统。(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增加绿地,改善交通,应用新技术实现高密度和高效率。)11.竖向花园城市,自由空间环境之下的原大居住集合体,柯布12.阿尔及尔规划1933,对城市地形特点有所呼应(大坝)13.威森霍夫社区:工程设计师(柯布,奥德,密斯。。。)14、密斯:lessismore功能会变,但空间不会变,形成自己的设计语法进行空间处理,例子:巴塞罗那馆、柏林国家美术馆、玻璃摩天大楼、芝加哥湖滨路公寓、香槟学院、范斯沃斯住宅、西格拉姆大厦、土根哈特住宅)。框架体系/开放空间/皮包骨建筑15、新建筑的三个特征:1.强调容量,反对体量2.强调规整,反对对称3.依靠材料内在美,反对外在装饰第五课1.辛克尔。新古典主义、新哥特。代表作:A、老博物馆(气氛庄严又轻松,建筑前巨大广场,柱廊);B、新岗哨,战争与暴政牺牲者纪念岗亭(德国古典主义建筑代表,入口设有多立克柱廊,装饰有胜利女神的三角门楣,造型严谨)比例和空间是辛克尔打开古典建筑的大门;C、柏林宫廷剧院,D、柏林建筑学院(文艺复兴,从功能出发),E、弗里德里希韦尔德教堂(哥特)2.工艺美术运动TheArtandCraftsMovement3.罗斯金(建筑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美国,代表作:《威尼斯之石》《建筑的七盏明灯》TheLampofSacrifice牺牲/truth真实/power力量/beauty美感/life生活/memory记忆/obedience顺从4.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代表)-普金(英)5.莫里斯(罗斯金的影响)红屋:田园
本文标题: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4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