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能源与环境论文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随之出现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引发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问题。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仍是以煤为主,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关键词:能源;能源发展;能源战略;环境污染;内容:1、引言能源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渐凸显。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持续稳定的供应影响并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切实的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可代替能源的研制开发尚处小规模的实验阶段,各国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渐进入白热化,引发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也从简单的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衍变成多国利益的政治博弈。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段时间国际是市场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担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应对目前的能源紧缺形势等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能源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但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的出现源于能源密集型的开发和利用,已从局部地区蔓延至全球范围,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已成为最典型全球环境问题,另外突发性的人为灾害事故频发,如化学药品的泄露、地下水污染等现象使人忧虑。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屡次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经济壁垒的借口。因此在对待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上,决不可偏废一方,应综合考虑两者同时作用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2、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能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使用是CO₂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得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ppmv(见图一);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见图二),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从中国国情看,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生产使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粉尘、二氧化碳等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解决好能源问题,不仅要注重供求平衡,也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一150年来大气中CO₂浓度变化图二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对世界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各国的经济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祝光耀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我们在西部调查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分析,损失大约为11%左右。这几个数字强调的角度不同,差别比较大,总的来说,大概就是10%左右。”祝光耀说。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是全球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在这个前提下,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上升不可避免,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耗仍是遵循以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资源与新能源并存的结构模式。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2006年则达到108.8亿吨油当量。虽然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可否认其总量仍会增加,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受到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短时间内在整体能源结构中不会占一定分量的比重。据2001年至2009年全球化石消费量数据显示,较2001年北美地区石油消费量增加26.42%,天然气消费量增加27.76%;欧洲及欧亚大陆石油消费增加23.54%,天然气增加35.91%;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增加31.07%,天然气16.84%。在中国和印度煤炭的消费持续上升,分别达到15.37亿吨油当量和2.46亿吨油当量。虽然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和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和欧洲两大地区增长速度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亚太地区的消费需求加快增长。据统计,1996~2006年,欧美26国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0.62%,同期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4.36%。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低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具备经济和技术优势,重视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造成了令当今世界普遍观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从而严重制约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的挑战。3、应对策略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能源供应来保证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现阶段能源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研发低能耗或者无污染的新能源的同时大力节能,减少能源的损耗,合理控制污染能源的使用量,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将“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两低一高”模式。其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煤等能源加大洁净化技术的推广。要以保护环境为首位,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适当调整好能源结构,实现结构多元化,加大对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整个能源、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科学、技术、文化、历史传统、教育、外交、政治等方面,且这些方面是相互耦合、相互影响的。(1)节能为本我国虽然人均资源短缺,供应压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很大,其原因是多层次的:●工业结构的原因。如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处于低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我国发电、水泥、炼钢、电解铝等的单位能耗都比先进技术低20%%—30%%。●政策方面的原因。节能往往是软指标,政策相互不配套,贯彻不力,统计混乱,一般号召多,落实少。用能企业、机关、个人没有真正节能的驱动力和意识。●传统习惯、文化、观念、道德层面的原因。现代社会尤其在中国在工业、生活方面浪费奢侈的现象非常严重,在现实的生活中节能的效果非常低。其实,节能本身就是一种能源,而且是最最“清洁”的能源,在这方面我国的潜力是极大的,这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2)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科学使用化石燃料,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利用废弃物作为燃料进行发电。利用废弃物作为燃料进行发电,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也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目前,超级垃圾发电系统和使用垃圾固形化燃料发电等技术都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所谓超级垃圾发电系统,是把废弃物燃烧时产生的蒸汽与涡轮机结合起来,提高其发电效率。(3)因地制宜,因应用制宜,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巨大。发达国家从20世纪末已经迅速起步,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许多国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欧盟发展可再生资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欧盟国家的能源构成中的比例达到50%。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从其所能提供的能量,在总的能源平衡可以起相当份额作用的角度看,一般是指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我们应该加快科学研究的步伐充分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正在日益减少并对环境污染极大的化石燃料。(4)加速发展核能核能是相对干净的能源,但现有的裂变核能源主要是小号占天然铀中0.72%的铀235,收到铀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聚变能作为能源的利用,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发展核能可以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的问题。世界能源与环境发展形势严峻,各国都针对本国情形制定了相关的能源战略,应对目前的全球能源危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节能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地球家园。参考文献:[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江泽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2]倪维斗.我国的能源现状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3]周志强.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4]《太阳能》付向东周云超邓继辉2006第2期[5]王春华《节能》2006第4期[6]王维城《中国能源》2006第4期[7]刘成安《核科学与工程》2007第2期[8]谭衢霖邵芸《上海环境科学》2001第4期-维普资讯网[9]《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全晓书新华网2006年06月06日[10]环境问题: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徐冬青《学海》2002第5期任课教师评语:成绩:任课教师:年月日
本文标题: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4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