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历史与政治_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知识点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表现:①美国②日本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2·1·c·n·j·y(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高涨。2、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2-1-c-n-j-y(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5)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凡尔登绞肉机”(6)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内发生起义。【出处:21教育名师】(7)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使用新式武器、十分残酷)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1、巴黎和会:(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时间、地点:1919年1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3)概况:参加国:战胜国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俄被排斥在外。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参会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等。列强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削弱英法两个竞争对手);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4)成果:①签署《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主要内容:根据和约,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此外,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上,和约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见书本P9)21cnjy.com②签订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5)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6)巴黎和会实质:资本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2、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和约》实质: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2)形成: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制。(3)影响: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4)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凡尔赛和约》却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弱国无外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1)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机加重。经济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2)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版权所有:21教育】2、革命思想的宣传: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1903年,邹容写成《革命军》。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11月,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活动:一方面宣传革命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4、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都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1、保路运动:广州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时,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这一行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兴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保路运动。四川民众在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2、武昌起义:背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准备:湖北两个重要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借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铺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觉得提前起义。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楚望台集中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发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辛亥革命名称由来: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3、中华民国的创建:(1)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宪法性质。(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4、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辛亥革命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①将临时政府从南京前往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A、袁世凯未经国会审议便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B、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C、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D、1914年12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3)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3)如何评价“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这些局限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结合地图,归纳一下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从地理位置看:武昌与汉口、汉阳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于此,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是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一旦革命成功,可利用其地理的中枢地位,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影响全国。从经济发展看:根据《天津条约》,1862年汉口开埠通商,逐渐成为内地出口贸易的最大口岸。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后,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如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规模在亚洲首屈一指。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从革命基础看: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在新军中做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湖北新军参加革命团体的人员占其总数的1/3,革命力量比较集中,比较强大。这一有利形势是当时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而列强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5)袁世凯为什么能轻易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①袁世凯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实力强大;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软弱妥协,又脱离人民群众③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④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⑤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6)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了什么?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7)袁世凯帝制失败的必然性是为什么?①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持斗争;④欧美列强对日本与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不满;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轮船: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2)火车: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随着铁路路线的延伸,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铁路的修建带动了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与政治_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5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