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2.杜能模式的理论前提与主要内容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局限性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的产生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由满足自身消费,转变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农业布局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市场因素的影响。利润(纯收益)的大小成了农业布局的决定性指标.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理论前提:研究方法为“孤立化的方法”,即排除其它要素的干扰,只探讨一个要素(距市场距离)的作用,考察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假设条件:(1)“孤立国”中唯一的巨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腹地,平原被未能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完全隔绝;(2)城市是其腹地多余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从其他区域获得产品供应;(3)“孤立国”内的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当时无火车、假定无通航河流);(4)腹地具有均质性,即认为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理环境相同;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5)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的农民;(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形成机制: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决定R=PQ-CQ-KtQ=(P-C-Kt)Q=常数-KtQR为地租,P为单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产量,K为产地距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结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地租收入减少,直至为零。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农业布局来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地租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易运输的农作物斜率较大,反之则较小。杜能通过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及斜率,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农业圈的主要内容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同心环状农业圈:第一圈:自由农业区。它最接近于城市市场,土地用于生产不易运输的易腐食品,以蔬菜、牛奶、鲜花为主。内外两层第二圈:林业区。这一区的外限,根据城市对木柴的需求量而定第三圈:轮作农业区。主要农产品为谷物与畜产品,采用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六区轮作第四圈:谷草农作区。谷物、牧草、休闲,主要农产品也是谷物与畜产品,其特点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休闲地第五圈:三圃农作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经营粗放,土地大量休闲。离家近的地方实行三圃农作制(黑麦、大麦、休闲),离家远的地方为永久牧场。第六圈:畜牧区。为家畜养殖区,经营畜牧业第六圈以外的土地已无经济开发价值,只能作为荒地杜能圈的修正杜能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三点不同:(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图3.6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乔纳森对欧洲城市周围农业用地分布形态的研究(宏观尺度)上海、北京市郊区农业用地分布的圈层形态(中观尺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微观尺度)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对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后来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5.局限性(1)完全均质条件下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2)自给性农业经营的存在是导致杜能模式与现实农业空间分布状况产生偏离的最大原因之一(3)即使是商品性经营农业,农业经营者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能力也各不相同(4)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变小二、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辛克莱模式辛克莱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他认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基本吻合,但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地理格局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fred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学家,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2.运费指向论3.劳动费指向论4.集聚指向论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1)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困子;集聚、分散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由于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向某一地点集聚,或由于过度集聚而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它地点分散,则为集聚、分散因子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影响一般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主要包含如下方面:A布局场所的土地费B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C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A原料、燃料费劳动费D劳动成本B劳动成本E物品的运费C运费运费F资本的利率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结论: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为运费和劳动费(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理论前提: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构建步骤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运费作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唯一因子,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论。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2.运费指向论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遍在原料原料纯原料局地原料损重原料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局地原料重量(Wm)原料指数(Mi)=——————————产品重量(Wp)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和。局地原料重量十产品重量区位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1=原料指数+1产品重量(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表示,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3)综合等费用线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市场原料地3.劳动费指向论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劳动费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人口稀疏的地区工业区位倾向于运费指向;人口稠密的地区则倾向于劳动费指向。集聚与分散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集聚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分散则是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工业集聚的两个阶段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工厂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表现为许多在生产上、销售上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工厂向一个地点集中集聚的作用使企业便于采用最新技术,使生产进一步专业化可以更好地开展厂际分工与协作,更合理地组织劳动力,更廉价购入原料、大量运销产品更易于取得银行的信贷可共同使用许多辅助企业与基础设施,减少间接开支,从而按不同比例降低每个参加集聚的工厂的生产成本集聚效益的增加总是一个倒“U”字形曲线。分散因素的作用在集聚规模扩大的同时,地租与劳动力的价格会随之上涨,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距离也会随之增大。这些分散因素给集聚规模的扩大造成某种阻力。当阻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集聚的经济效益就会完全丧失,以致走向反面,这时分散因素的作用开始占上风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不是两个单独起作用的因素,而是相互消长的两个力的统一他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生产成本节约指数的增减,这是集聚是否合理、适度的重要指标只有把存在种种内外部联系而要求集中分布的工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4.集聚指向论(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目的在于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2)判断:★临界等费用线★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1.运费指向论的应用2.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3.集聚指向论的应用1.运费指向论的应用(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为原料地区位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局地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为消费地区位(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等,为自由区位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2.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本文标题:农业、工业区位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