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第四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初级群体2择偶与婚姻4社会群体的概述31家庭33社会中的性35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概述含义特征分类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广义(库利):包括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共同生活单位。狭义(霍斯曼):仅仅为直接面对面交往的小群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群体的特征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交往关系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有共同行为的能力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群体的分类依群体中的社会关系分类依群体形成的基础分类依群体担负的功能分类社会学概论第四章依群体中的社会关系分类初级次级社会学概论第四章依群体形成的基础分类以血缘为纽带以业缘为纽带以地缘为纽带社会学概论第四章依群体担负的功能分类生产性群体服务性群体政治性群体教育性群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第二节初级群体特征演变趋势含义功能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群体的含义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参与的群体。第二,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单元。第三,初级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社会性和理想的形成起了最基本的作用。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一)规模小,人数少(二)经常、持久、直接的面对面互动(三)成员之间感情色彩深厚,非正式控制(四)目标一致,整合性强(五)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六)有一定的圈内文化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正功能负功能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群体的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群体的负功能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社会群体的演变趋势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衰落的趋势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衰落的趋势首先,是功能的外移。许多原来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功能正在逐步移到正式组织中去。其次,是初级群体成员关系的松懈。由于初级群体功能的外移,不仅初级群体的活动减少,人们参加活动的时间也大大减少。再次,某些初级群体的解体。邻里的解体是最为突出的。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初级群体的衰落,正式组织的兴起,大大地提高人类群体活动的效率。第二,初级群体的衰落,正式组织的兴起,加强了社会整合的程度,从而使现代社会成为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第三,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对社会生活造成某些消极影响。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家庭含义与特征结构危机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的含义与特征含义特征意义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的含义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含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的特征1.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2.家庭是一个靠某种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3.家庭成员间有着比较长期的共同生活,经济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有共享。4.家庭有足够的韧性和稳定性。5.家庭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的意义从社会方面来讲,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从个人方面来讲,家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是不可或缺的。从资源的角度看待家庭,幸福的家庭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结构含义及分类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结构的含义及分类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的分类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构成状况。家庭结构具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具体的人员构成,二是指家人间的互动和关系的整体模式。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的分类(1)夫妻家庭(2)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3)主干家庭。(4)联合家庭。(5)其他家庭,如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居组合形式等。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妯娌关系,等等。现代家庭以家庭成员平等代替了父系特权。传统家庭关系逐步被现代家庭关系所取代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功能家庭的正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功能、抚育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等。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危机婚姻问题家庭暴力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婚姻问题婚姻问题是指由于种种压力因素导致的影响夫妻婚姻质量的问题。它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1.婚姻压力如家庭关系的压力,经济压力等等2.婚姻冲突3.婚外恋4.离婚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从广义而言,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行为,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可能是妻子、丈夫、父母、兄妹等所有的家庭成员,而不仅仅是指家庭妇女。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高、再发率高、危害严重几大特点。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第四节择偶与婚姻择偶及择偶的相关理论约会与恋爱婚姻的含义及形式婚姻习俗及其社会意蕴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择偶及择偶的相关理论传统的择偶观念择偶的相关理论择偶的原则社会学概论第四章传统的择偶观念由于社会中包括家庭本身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如年龄、性别、婚姻地位(是否曾经婚配)、社会地位、乱伦禁忌、宗教、种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合适”的对象受到极大的限制。如家长包办,要求门当户对。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择偶的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同质性理论其他理论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弗洛伊得认为,作为儿童时期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的延续,人们长大之后总是倾向于寻找一种自己异性父母类似的人结婚。比如说作为儿子,等他长大了之后就会选择具有自己母亲气质的女子作为他的配偶;反之,作为女儿就会寻找具有自己父亲气质的男人作为配偶。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温奇(R.Winch)提出的需要互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满足其内在心理需要的人为其配偶。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所谓的互补更多的表现在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方面,这些方面具有互补性特征的男女往往更能相互吸引。但是在包办婚姻中,互补需要理论是无效的。只有在择偶是自愿的,且该社会文化鼓励男女之间的婚前互动,并不把爱情视为婚姻的一种重要尺度的社会环境下,互补需要理论才可以用于解释择偶行为。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同质性理论认为,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有吸引力,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的、社会的、人格心理的。其中价值观的相似对择偶的影响更为重要:共同的价值观使人们在空间上和心理上更容易接近,当人们具有类似的价值观时更倾向于互相吸引;在择偶过程中,双方价值观类似不仅可以证实自身,而且可以促进感情的满足,加强彼此的沟通。而且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往往具有共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化背景。这样,传统择偶规则门当户对的合理性就可以得到解释;具有类似社会的人习得的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而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人的互动是有益的,双方具有共同语言,易于有效的沟通和最小限度的紧张。事实上,今天的婚姻仍然往往局限于门当户对的男女之间。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择偶的原则同类性对等性互补性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约会与恋爱约会的含义约会的困扰恋爱的阶段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约会的含义约会是指男女双方事先预约的以情感交流为目的的面对面或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现代社会,人们的约会的方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如网恋者的网上约会就是其中一种。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约会的困扰首先,是如何在初次约会中约会对方,如何开始一个约会。其次,约会的内容应该如何设计。第三,怎样达到对对方的充分了解。第四,是如何认识性在社会中的作用,如何面对对方出的性要求。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恋爱的阶段1.爱情的萌动2.试探和表达3.热恋4.平和恋爱期5.进入婚姻准备或分手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婚姻的含义及形式含义形式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婚姻的含义学术界普遍认为,持续的性关系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构成婚姻的主要因素。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角度来看,婚姻系指一男一女间建立起来的以终生共同生活为目标的合法的两性结合关系。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婚姻的形式我国现有的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共同支持家庭的经济、家务、抚育子女、照顾长辈,婚外的性生活受到严格的限制,夫妻结合被认为是终身大事,非到一方死亡或者被法院判决离婚不能终止婚姻关系。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婚姻习俗及其社会意蕴中国自从周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结婚习俗,它包括“订婚”和“结婚”两大步骤,具体包括“六礼”。《礼记》中记载了缔结婚姻的六步,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亲和迎亲。倘若出现缔结婚姻的双方及彼此的家庭沟通不好,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婚姻危机乃至离婚。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第五节社会中的性性社会学的发展性存在的概念性的生命周期社会中的性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性社会学的发展确立期发展期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性存在的概念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性存在”。传统上所说的性,只是性存在的概念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性的生物存在。另一个子系统是性的心理存在,指性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形式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人所感知到的性的生物存在。还有一个子系统是性的社会存在,即前两种存在的社会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由社会性的人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那些活动与过程。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性的生命周期婴儿期的吮吸→儿童期的过家家→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自我的性追求→性成熟表现为性交合→老年人的性冲动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中的性社会因素对性的制约与影响性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因素对性的制约与影响1.性别规定2.性伦理3.性的阶层规定4.性语言5.涉性的人际交往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性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性、爱、婚姻关系涉性的社会问题性教育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年哪些基本特征?2.试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意义。3.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异同?4.婚姻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5.简述社会对同性恋者态度的变化。6.简述性社会学发展史。7.简述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8.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现实,描述我国婚姻情况现状。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参考书目】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宣兆凯:《新编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3.朱力:《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刘启云,张建新:《社会学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5.[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7.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顾宝昌:《社会人口学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10.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李银河:《性的问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2.[奥]弗洛伊德:《性学三论》,西安,太白文艺,2004。社会学概论第四章库利(1864~1929)Cooley,CharlesHorton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家庭、游戏群体和邻里是形成这种社会性人格的“首属群体”。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社会生活。库利还考察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及
本文标题: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8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