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南海中学三年发展规划(09-12)
1南海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09--2012学年度)一、学校概况(一)学校历史与传统南海中学创办于1907年。上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全国最优秀的9所中学之一。1953年,因该地域划入广州,遂易名为广州十一中(即现广州南海中学)。1962年,作为南海中学的延续—南海华侨中学在西樵山风地落成。1968年易名为红卫中学,1974年又易名为西樵中学。1983年决定恢复南海中学,并在现址筹建。1985年9月,在南海县政府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澳门特首何厚铧之父何贤、香港富商冯景禧等贤达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首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复名重建以来,全校上下,铭记“任重致远”的校训,齐心协力,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学生勤奋学习,求真务实,形成了“励志·致知·笃行·创新”、“敬业·仁爱·砺德·勤修”和“团结·奋发·坚毅·严谨”之优良学风、教风与校风,成为佛山市和南海区的重点高中,成为一所闻名遐尔的品牌学校。现在学校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东省心理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二)学校现状1、生源基础全校现有58个班级,3300名学生。按照市区教育局有关规定,学校高一新生在佛山一中提前批招生及市内部分学校提前招生录取后招收,从全市中考考生的整体质量来看,我校生源质量处于中等偏上,高分段入学学生寥寥无几。2、师资水平我校现有教师290人,其中高级教师59人,硕士研究生55人,国家级、省级名师培养对象9人,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9人,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8人,南海区名教师2人,外籍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教师数量较充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2与职称结构较合理,师资队伍相对稳定。3、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达到330亩;生均占地面积67.7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688平方米,教学辅助用室生均使用面积为8平方米。拥有综合大楼、实验楼、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艺楼、教工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楼、学生饭堂、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附100米直跑道的田径场;标准篮球10个、排球场3个、羽毛球场13个,学校共有73个普通教室、6个物理实验室,11个生化实验室,8个仪器室、6个计算机教室、2个探究实验教室、1个音乐教室、1个美术教室、1个舞蹈教室、2个学术报告厅、3个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室等。图书馆内设电子软件资料室、藏书室和有75台计算机可上互联网和阅览电子读物的电子阅览室。教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的座位分别占教师总数33%和学生总数17%以上。学校藏书生均51册;电子读物生均46.2册;学校报刊总数318种;各科教参、工具书2153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先进,所有教室和会议室都配备多媒体网络展示平台和实物投影仪,专任教师全部配备手提电脑。校园布局较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区明确,为学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提供幽雅的环境。4、管理水平复办28年以来,南海中学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追求卓越,走向优质”为其价值定向,逐步形成了“科技与人文并重,规范与个性并存,基础与特色兼顾,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办学特色”。行政管理:坚持积极探索富有人性化的伦理型情感管理。坚持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的原则,“管”与“理”并举,全面推行以《章程》为核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以年级为中心的“扁平式”管理模式:校长领导、主管干部蹲点、年级组长负责的年级组管理负责制,上下联动,职责分明。3德育管理:构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框架,做好、做细、做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主题工作,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管理:积极探索“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课堂素质教育,倡导完善“实、精、活”课堂教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等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着力进行教学评价办法的改革,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研管理:坚持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注重科研内涵发展,创设科研文化,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通过“三网”(教学研究网、课题研究网、课题信息网)互动,初步建立校本科研体系,多渠道打造科研共同体,形成层次化科研群体。二、发展优势(一)学校管理初成体系,学校知名度不断扩展接近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学校管理逐步人性化、民主化、制度化、精细化。形成了“团结、奋发、坚毅、严谨”的校风,“励志、致知、笃行、创新”的学风,“敬业、仁爱、砺德、勤修”的教风和“精诚团结、廉洁高效”的政风。逐步锤炼“自强不息、创新有为”的学校精神。学校在全市乃至全省学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德育特色鲜明,成果较显著学校不断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强化常规管理,建立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学生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组建校内、校外德育网络系统,实施“生活德育、活德育”。以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合唱节、社团节为载体,以系列主题活动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以身心健康、和谐为目标,培育专业的德育团队,构建“全员参与、自主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学校获广东省心理示范学校称号。体育成绩显著,校田径队多次获市县田径运动会冠军,校定向越野队代表南海区参加佛山市中学生运动会定向越野比赛,成绩显著。4德育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特色校)鲜明。(三)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秉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理念,以抓好教学常规、精研升学应考为推进方式,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近三年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高考屡创辉煌,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在同类学校名列前茅,高考重点批上线人数保持在375人以上,本科上线率保持在89%以上。(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已显成效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分层培训原则,聘请专家,开展多样化、多渠道培训。通过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际联动等策略,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近年来,我校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6人,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8人,南海区名教师2人,外籍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8人,南海区名教师2人,外籍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五)教育科研成果较显著学校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坚持校本科研,突出科研内涵发展,制度创新,优化科研环境,倡导“群体参与、重点突破”,着力打造科研品牌,科研成绩显著。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参加各级课题研究,其中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优质教学研究”,国家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对上述各级各类课题,我们并非逐个分别孤立地开展研究,而是依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涵盖面进行归类。例如,我们以“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为学校主课题,统领其他课题;又以“优质教学研究”为教学类主课题,统领“高中教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语文课堂中的质疑教学研究”、“英语优质课堂教学与师生间主体互动研究”、“学生发展水平与政治科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历史优质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物理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自助式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等子课题。在区、市或省5级以上发行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的文章共152篇。(六)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地处佛山市南海区,属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且南海区已成为广东首批教育强区,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加大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对南海中学期望值也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对南海中学的发展非常重视,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南海中学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学校管理科学性和高效性有待提高。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尚待健全,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结合与切入口上,在部门协调合作与职责权利明确的单线结构上时有矛盾,造成管理力度耗散。在如何以规章制度来科学、规范地强化学校办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缺乏实质性的探索和总结,尚未完全形成有效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机制。教师主人翁办学意识有待加强。(二)骨干队伍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5.7岁,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9.9%,随着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日趋严重。省市县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教师数量偏少,学科梯队存在结构性矛盾。少数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科研内驱力不大,学校科研精品不多,骨干教师科研水平不高,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师,优化教师队伍,是我们今后思考的课题。(三)德育工作存在新阻力。学校德育队伍不稳定,部分教师的全员德育意识缺失,德育资源缺乏,德育方法与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任重道远。6(四)新课程改革力度不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基本上以适应当前升学工作为中心,尚未完全建立系统的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管理文化体系;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负担仍然比较严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问题还存在。第二部分学校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围绕“文化育人、优化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本立校、强师兴校、创新强校”战略,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高水平、可持续、和谐协调发展,打造“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信任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发展的动机和潜能,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动机的激活,注重构建和谐情境,融合各种教育、管理力量,促进全体学生和每位教师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一)以人为本1、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有专长、人格健全、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2、以教师发展为保障: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学生的成长发展来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和谐发展。7学校坚持双向育人的思想,在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同时,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二)和谐发展1、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2、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统一党政工团的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的联系,特别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充分利用社区及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和谐共振,确保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3、和谐发展的教育情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践行“生活德育’,建设“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浙南名校。(一)学生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育“志存高远、身心健全、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现代人。(二)教师培养目标培养博学
本文标题:南海中学三年发展规划(09-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8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