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建筑工业化是近代建筑业发展趋向。是由施工技术的变革开始,其核心在于实现建筑业向制造业的巨大转变,并通过现场拼装实现快速的建设流程。从二十世纪初,以美国的大型钢筋混凝土空心预制楼板的使用为起点,建筑工业化成为二十世纪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后前苏联、英国、丹麦、法国等国家先后出现了多种工业化建筑体系。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手工操作历史的改变,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加快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但在高速发展进程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外在的制约和内在的问题。外在的制约:我国住宅工业化创立自1950年代初期,伴随着解决居住问题的工业化思路,住宅工业化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10年期间,由于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研究与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民营企业对住宅工业化技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尝试,其建设实践也进一步推动了住宅工业化技术的发展。比较而言,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济、产业政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使得我国住宅工业化历经数十年发展,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住宅工业化仍处于生产方式的转型阶段。我国住宅的工业化道路该如何走,有没有一种可行的技术发展模式既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行业各界的热烈讨论的话题,其核心问题是对住宅生产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认识模糊和技术途径理解偏差,其严重制约了我国住宅工业化及技术的发展首先是建设项目的独特性与工业化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这种状况导致了以项目为核心的建设管理思想在建筑业依旧是主导,项目管理而不是生产流程的系统化管理依旧是建筑管理的主要思想方法。但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专业化的部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并有效降低成本,或当企业面临市场周期性波动时,或建设项目有独特性要求时,庞大的组织体系,将成为企业难以摆脱的运行负担。其次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存在认识偏差。作为我国主流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设模式被传统的结构理论所固化——必须是现浇的。传统的结构设计理论认为,预制混凝土结构(简称为预制结构)列为“不安全的”——整体性差、抗震性差。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以现浇混凝土结构(简称为现浇结构)为主的发展理念已经在业内深入人心,几乎没有一个设计者会对于预制结构提出与主流认识所不同的见解。正因为如此,设计者不会主动采用预制结构,研究人员也不会有意识地研究这种被认为是不可行的结构模式。内在的问题:首先是工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仍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而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住宅建筑工业化。相对来说,国内对于住宅工业化比较陌生。新的技术就要有新的操作方式方法,而现有的工人多数都对住宅工业化工艺不熟练甚至是不知道,以至于生产效率普遍不高。住宅工业化刚刚兴起,这样的宏观条件下势必导致技术有待完善,相对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短缺且没有对应的学校培养专业型人才,这便导致了企业招聘时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相对应的就是国内真正有资质做住宅工业化的公司少之又少。而且,住宅工业化的工厂建设,目前除了几个大的集团和卫德住工以外,没有专业的团队去深挖其中的奥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住宅工业化生产线少,设备和产品成本高,开模费用高。其次是技术集成能力弱,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目前住宅技术的发展还主要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标准化、工业化的建筑体系,一些事关产业发展共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关键技术问题还缺少有效的解决机制。住宅建筑工业化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住宅主体结构技术的变革。不从住宅生产方式入手,解决主体结构技术问题,住宅工业化就难以实现。上述问题不难看出,住宅工业化的道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必然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想要兴起除了自身的工艺需要不断完善和优秀的团队以外还要克服外在的问题,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014-06-0614:33:46来源:鲁班咨询作者:【大中小】浏览:234次从建筑工业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距1978年会议的目标差得很晚。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业化内在的原因,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建筑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一直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但随着“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业产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且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商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建筑机械生产和制造企业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有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高的提升。在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而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割裂,建筑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我国难有大的突破。以上三点是由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此外,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进展来看,可以发现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其他原因。标准体系不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各国政府对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然而在我国,除了各个参与工业化试点自定标准外,虽然国家对建筑的标准化是有参数的,但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按此标准执行。此外,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一般是通过对项目中采用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如门窗、栏杆、空调百叶、雨篷等)、构件(如预制外墙、阳台、楼梯、叠合楼板、叠合梁等)进行标准化设计,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标准化设计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建材企业、安装施工企业等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必须是一个产业化联盟的标准体系才有实现价值,这不是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行业各方企业的力量。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工业化在建筑业的进展缓慢,但整个社会已经步入后工业时代,以工业数字化生产作为支持,人们的生活方法和思想理念越来越强调个性与多样化,表现在建筑业即为消费者会仔细比较价格、面积、户型、环境等因素。然而,我国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以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标准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天然的矛盾,这对工业化建筑的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使企业对工业化建筑的市场化前景有所犹豫。与现行建筑技术规范不兼容。由于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工业化技术与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建筑工业化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工业化生产能够大幅提升劳动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上。目前,由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这使得工业化建筑的成本偏高。此外,为了进行工业化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流水线建设等资金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且回报缓慢的。而且,我国建筑工业化产品按照制造业纳税,增值税税率高达17%,远高于建筑企业按工程造价3%的纳税标准,如此高的税负落差,加大了生产企业的成本,降低了建筑部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能够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并耐心等待回报的企业不多。国家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大量的成本投入单靠企业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的运输,预制化工厂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而在计划开发建设工业化建筑时,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只为一家企业或一个楼盘生产构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面临倒闭危险。
本文标题: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0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