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
传统与创新:乐业县把吉村高山汉族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475★毛竹为把吉村造纸的主要原料。一、把吉高山汉村落的自然地理、历史概况和农民生计把吉村是位于广西西北部乐业县著名的旅游胜地“大石围天坑”边缘的一个自然村落,东南距乐业县城约15公里。这里地形崎岖,属云贵高原东南麓,海拔1200米以上,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农民建住房在山腰上,一般用圆木头、长方板方等材料。该村现有人口64户,332人。据该村村民张德魁(男,58岁)介绍说:该村以张姓为主,祖籍湖北施恩县(疑为恩施县),祖先因战乱逃来此地,现在已传有十一代人了。据我们实地考察,把吉村北侧山旁现存有其第二代祖先张桥祯的墓葬一座。该墓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约长470cm,正面宽410cm,高出地面265cm。墓碑上有碑文介绍张桥祯来自“湖北施南府”,并刻有“大清道光二拾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十二日立碑”字样,据此可知,把吉村张姓来自湖北施南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476府。清代施南府为雍正十三年(1735)置,治恩施(今市),辖今湖北建始、恩施、宣恩、利川等县市。因此,该村张姓始祖迁来之年代当在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前,距今已有160多年以上的历史了。把吉村汉族因居住于高山,被当地人称为“高山汉”。其主要生计以农业为主,林业和畜牧业生产也占一定的比重。村里现有耕地面积139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籽、大白菜、圆白菜、梨子等经济作用;林业生产油桐籽、毛竹、八角、板栗、核桃等;畜牧业是饲养牛、马、鸡等牲畜。造纸业在该村占有一定的比例有6户。张德魁是该村一位有30多年造纸经验的纸匠,其祖先三代都以造纸和种田为生。张德魁介绍说,当地造纸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村中造纸户造出的纸过去在乐业、烟棚、刷把等圩场上出售,有时候也有批发商前来收购,现造纸户年均造纸收入可达人民币2000~3000元左右,其中张德魁家一年造纸收入可达10000元,是远近闻名的造纸户。二、把吉古法造纸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把吉村现存的造纸户已经不多,仅有6户而已。其造纸作坊是一敞开式的木棚,用树皮、茅草之类盖顶,约长414cm,宽330cm,高360cm。造纸作坊的地点通常被选择在村边半山腰的斜坡上,离泉水水源较近之处。水是造纸必需的重要助剂,从竹子的浸泡到抄纸的完成,几乎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不能造纸。据该村张德魁、张教(男,25岁)的介绍并结合本人作者的实地观察,把吉村法造纸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主要有8个步骤。1.砍竹:以当地所产的麻竹、白竹、钓鱼竹、甜竹、兰竹等毛竹为常见的造纸原料,尤其是麻竹、白竹为主要原料,这两种竹子纤维组织发达,且容易泡软。在每年农历九至十月份进山砍麻竹,或农历五至六月份进山砍白竹。所砍的竹子均为刚开叶的嫩竹(老的泡不烂),并削除枝梢、竹根、土皮等,只留下约120cm长的主干。用竹篾将主干砍开成4半,捆成约100斤重的一捆,传统与创新:乐业县把吉村高山汉族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477★浸泡竹子的“麻塘子”。搬运下山。2.浸泡: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化学处理工序,其方法是将砍下的湿竹捆,整整齐齐、一层层地平放在“麻塘子”内,上面覆盖石灰(一般是100斤竹子,需覆盖10斤石灰,以此类推),以加速竹子的被腐蚀。竹捆最上面压上重石,以防竹子被水浮起。再向“麻塘子”内注入清水,以没竹为度。“麻塘子”是在地面上挖成的、用石灰加固了的一长方形的石灰池,约长282cm,宽260cm,深84cm。竹子在“麻塘子”中需浸泡三个月,以使竹子能充分被泡软。3.淘洗:竹子经三个月的浸泡,放去“麻塘子”中的水后,捞起竹子并用手臼水淘洗其上的污泥、杂质和皮壳后,将其捶打成分散的丝状。这是一项困难的手工劳动,不但竹子会经常划伤手,而且因为石灰碱有很强的腐蚀性,常可导致皮肤皱裂和出血,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478★捣烂“老鼠杉”,取其表皮浸泡成“滑水”。疼痛难忍。淘洗后的竹子放入“麻塘子”中晾干半个月后,再用清水浸泡半个月,以达到除臭、除垢的目的。4.舂料:这是一道机械处理的工序。一般情况下,将清水浸泡过的竹子捞起晾干后,就成为可以舂碓的纸料了。把吉村的造纸户一般另建有专门舂碓纸料的作坊,这种作坊为木板搭成的木屋,木屋约长560cm,宽400cm,高240cm,内放一架长209cm、用一根硬木制成的圆木碓。木碓的碓头、礁窝为石制,碓窝为圆形,深28cm,直径30cm。舂碓时将纸料放入石碓窝中,脚踏木碓,一起一伏地反复舂打,同时用一根带铁钩的长棍来回翻拨碓窝内的纸料,使纸料被舂成均匀的泥状纸浆,舂后需把纸料的水拧干。舂料的劳动强度大,工效较低,一个成年劳力舂100斤竹子的纸料需要10~12小时。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村造纸户已逐渐摈弃了传统的舂碓方法,而采用了乐业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的铡传统与创新:乐业县把吉村高山汉族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479★抄纸是造纸的关键工序之一。草切蔓机将纸料加工成为纸浆。该机械的动力为12马力3千瓦的电动机,大大提高了纸料的加工效率。加工后的纸浆放入一石条砌成的长方形“踩槽”中保存,此槽约长103cm,宽48cm,深60cm。纸浆被放入“踩槽”中后,上面覆盖树叶或塑料薄膜,以保证纸浆的湿度。5.打槽和加“滑水”:将纸浆放入石砌的长方形“抄水槽”中,注入由塑料水管(过去是用竹笕)从远处输送来的清澈的山泉水,并用木制的“拱耙”时时搅拌,把槽内的纸浆搅拌均匀,每天每槽能处理一捆(100斤)竹子的纸浆。抄水槽约长180cm,宽130cm,深61cm,槽下方连接排水沟,每天排水清洁一次。“抄水槽”两侧设有“滑水缸”和“备水缸”,可分别用于向槽中加“滑水”或清水。滑水是取当地高山上野生的一种名为“老鼠彬”的植物,其粉红色的根部被捶烂后取其表皮,放入“滑水缸”中用清水浸泡一个小时左右而得到的液体。从滑水缸中用勺子把滑水舀进“抄水槽”中与纸浆搅拌,可使纸料纤维均匀分散、粘连紧密,最后造出的纸张也较为光滑。6.抄纸:打槽和加滑水完毕后,就可以抄纸了。抄纸前,将抄水槽中的竹子纤维溶液搅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480★压水是造纸的重要工序。浮起一部分,使成适当的浓度,就可开始抄纸。抄纸所用的工具为“抄纸帘”,抄纸帘长80cm,宽37cm,由木床架、帘子及边柱三个部分构件组成,帘子是由很细小的竹条编成。抄纸就是一个成年男子双手持抄纸帘在抄水塘中捞出纸浆纤维,左右荡动,让它进入交错组合的帘网上,使初步脱水。然后放下边柱,手提纸帘,将帘倒放在纸堆上,轻轻将帘提起,让纸落在“木榨”一侧的木板上。如此反复抄纸,将湿纸层层叠放于木板上。抄纸工艺也是造纸的关键工序之一,要求纸工有熟练的抄荡技巧,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熟练的纸匠一天可以抄出1600~1700张纸。7.压水:湿纸在“木榨”上堆至1000多张后,在其上覆盖4张干纸,然后在干纸上盖上5块共重约30多斤的“盖纸板”,以初步榨干纸中的水分。木榨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约长270cm,宽100cm,高154cm的简单机械。它由当地出产的“麻梨木”制成,一端为带滚轴的榨杠(当地称为“滚子”,过去“滚子”上缠传统与创新:乐业县把吉村高山汉族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481★晾干揭纸是最后的工序。绕竹蔑绳,现在已改为钢丝绳),一端可上下移动。开始时用手压榨,动作要慢且小心,否则纸中水分流不出,会导致榨爆。最后,压杆者踩在榨杆上利用身体的重力压榨纸张,使水分被榨干。8.晾干揭纸:去水后,用镊子或竹制的“托纸片”将纸堆一层层揭开,整齐地挂于家中厨房顶部特设的横木架子上,自然晾干。也可以用火烘干,但纸张易发黑。晾干后的纸张,可用木制工具“托纸片”将一张张成品纸揭开,这一工序往往由妇女去完成。成品纸为淡黄色,较为粗厚,约长36cm,宽23cm,每张规格基本相同。将成品纸逐张整齐堆起,以270张为一捆捆扎,每捆厚度为7cm。三、把吉手工纸与地方民俗文化把吉造出的纸,当地高山汉族称其为“火纸”。“火纸”主要用于祭神、祀鬼、哀悼亡灵等,以示虔诚、信仰,或以示孝顺,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482或寄托哀思,或驱邪避恶,以保现世平安,甚或祈求金钱财富和幸福等。乐业县一带的人们,大都有烧“火纸”的习惯。据村民张德魁等的介绍,每年从农历十二月初一至第二年正月十五,是当地烧“火纸”的流行期。这一时期,当地村民每天早上在吃早饭前的7~8点钟,都在客厅中央的祖宗神台前烧两捆“火纸”。在清明节当天,村民在祖先墓前烧掉半捆“火纸”。每年农历七月,也是“火纸”烧量较大的时期。当地人们每家每户从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每天至少在客厅祖先神台前烧掉“火纸”两捆。烧前,纸上通常用文笔书写阴间享受者和阳间寄送人的姓名及祭语,祈求祖先保佑发财、健康等。在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早、晚也烧“火纸”,祈求祖先保佑。此外,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乐业一带的村民也都比较普遍地烧“火纸”,希望人丁兴旺,多积功德。乐业大石围天坑一带的村民,如果碰上父亲或母亲去世,通常要请“师傅”(又称“魔公”)做道场,一次往往烧掉十几二十捆“火纸”,有钱人家也有烧至四五十捆的。民间焚烧“火纸”的习俗,自唐代以来流行于湖南、湖北一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卷十三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纸,十三供日用。”这一记载的大意是“荆楚”(即今湖南、湖北地区),在明朝时候盛行烧纸祭鬼祀神的风俗,有浪费到一次烧1000多斤者。当时产的纸十分之七用于祭鬼祀神,十分之三供日常应用。把吉村的张姓人家既然来自湖北,理当也延续了古代当地烧“火纸”和造纸的传统。这也许是把吉村保存了古老造纸术的重要原因吧。与丧葬和祭鬼祀神有关,当地有“魔公舞”。该村至今会跳此舞蹈者有十来人,均为男性,年龄在20多岁至50~60岁之间。做法事(道场)表演“魔公舞”时,魔公需佩戴精美的面具,身穿系有飘带的服饰。魔公先生手持灯笼,组成一队,围着圈圈走八字步,你来我往,穿梭不停。表演一个节目要半个小时,几个传统与创新:乐业县把吉村高山汉族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483节目可达2~3个小时。主要是在为死人“做道场”超度亡魂时候表演,是一种原始的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唱山歌”是当地高山汉族的一种风俗,每当逢年过节、结婚喜庆都喜欢唱山歌。除了老人外,主要是青年人对唱情歌。这些山歌或抒情优美,或抑扬顿挫,令人欢愉,令人舒畅。唱山歌的内容主要以祝贺喜事为主,但也唱歌曲考察对方的知识和应变能力,青年男女也可通过唱歌表达爱慕之情。这种山歌对唱,常至深夜,听众甚多。“糖米粑粥”是当地具有特色的一种食品。把吉人热情好客,大凡有人客来,不管相识与否,都会给你端上一碗美味可口的“糖米粑粥”。这种粥是用一只小碗装上预先用糯米和糖等制好的圆球形干糍粑,再冲入开水而成。糯米糍粑上的糖是当地人用稻谷芽熬成的麦牙糖,因此喝起来清甜爽口。当地人每逢娶媳妇或生小孩之时,往往制作糖米粑粥给来客吃。这种“糖米粑粥”不但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能,而且清甜爽口,可以解渴,实为当地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食品。四、把吉古法造纸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中国是世界手工造纸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关于“纸”一词的定义,古人早就有说法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纸,絮一笘也,从系,氏声。”这是说,纸字会意从丝,发声从氏(zhī),“絮一笘”即一笘絮之意。絮就是纤维。笘(shàn)与箦(zé)通用,指竹帘或竹席。因之在许慎看来,纤维的水是悬浮液通过竹帘滤水后,在竹帘上形成的纤维薄片谓之纸。①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纸是“昉于漂絮,其初①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9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484丝絮为之,以苫荐而成之。”其意大约是将蚕茧浸水捶打成丝绵,漂絮后在席上留下一层薄薄的残絮,就是纸。以上两侧文献,反映了古人对“纸”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纸”的定义,作出准确的解释。日本学者町田诚之认为,纸就是以水为媒介,把植物纤维制成交织在一起的平面状薄片,
本文标题:传统与创新:把吉高山汉古法造纸与旅游开发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