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历史必修2知识点(下)
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短暂春天一战前后1912-19191.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扫除障碍。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及“实业救国“的观念,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表现:1.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2.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4.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①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②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③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创办南通大生纱厂。④发展短暂:一战结束后,迅速萧条。曲折发展较快发展1927-1936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①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后天畸形(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工业体系不完整;沿海地区发展快、内地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地位:①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难以独立发展;③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种重要力量。作用:经济上——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有利于社会进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上——冲击、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提供社会条件。结论:只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才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振兴的前提。沉重打击1937-1945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沦陷区)2.官僚资本的压榨(国统区)陷入绝境1945-19491.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官僚资本经济垄断;3.国民政府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严重。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25】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P50-51⑴第一个五年计划(_1953___年—_1957_年)①方针:优先发展__重工业_______。②成就:鞍山__钢铁____公司、长春__第一汽车____制造厂、沈阳__机床______厂和__飞机______制造厂。③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__社会主义工业化___奠定了初步基础。⑵三大改造①内容:国家对_农业___、_手工业__(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_集体化__道路)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_(实行赎买,掀起全行业__公私合营__高潮)进行改造。②意义:到__1956_____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__私有__制变为社会主义__公有___制,标志着社会主义___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考点26】中共八大P5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功之处——中共八大时间:_1956__年,召开中共_八大___大。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__主要矛盾__。A.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_工业国__;___经济文化__迅速发展。B.国家现实:落后的__农业国_____;经济文化落后。②制定了__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____: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___农业国___变为先进的_工业国____。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成功__探索,但路线并未坚持下来。【考点2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51-5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__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_____”的总路线。⑵会后,全国掀起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_大跃进__”的高潮,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_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____。⑶与此同时,中央政治局又发起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和规模的____人民公社化__运动,超越了___历史发展阶段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⑷造成__1959___年—__1961___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点28】伟大的历史转折P541.背景:⑴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⑵“左”的错误继续存在,通过开展__真理标准问题__的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2.转折:__1978__年12月,中共_十一届三中_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__解放思想___、__实事求是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⑵政治路线:抛弃“_以阶级斗争为纲的____”的“__左_”倾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上来。⑶经济路线:作出实行_改革开放_的伟大决策。⑷组织路线:形成以_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意义:成为实行___改革开放_____和开辟_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__的起点。【考点2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51.经济体制改革概述:⑴前提:坚持___社会主义制度____⑵内容:改革_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________⑶目的:__解放和发展生产力______(4)实质:_____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_______2.___农村__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开始)⑴步骤:①___1978__年,在__安徽__、___四川___试点,②中央肯定后,全国推广。⑵内容:①经营体制的调整:实行_家庭承包___责任制⑶意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考点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P56-571.进程:⑴目标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__南方谈话______”提出要搞好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_。⑵目标确定:__1992____年10月,中共___十四__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_____。⑶理论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__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_》,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__基本框架__。1997年,中共__十五__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⑷实践建立: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__商品市场体系___基本建立。2.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__快__的国家,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朝着全面建设___小康社会__的新目标迈进。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31】经济特区的创办P58-59经济特区1.设立:⑴1980年,我国把__深圳__、_珠海___、__汕头__、__厦门__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⑵1988年,又设立__海南__经济特区。2.特点:⑴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⑵特区建设以___吸收和利用外资___为主。⑶实行以社会主义_公有制___为主导的__多元化经济所有制___形式。⑷经济活动以__市场调节_为主。⑸发展___外向型___经济,成为全国排头兵。3.意义:⑴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__探索__和___示范__作用。⑵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考点3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P59-60沿海经济开放区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__天津___、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_上海___、宁波、温州、___福州___、__广州__、湛江、北海共__14___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⑴建立:1985年,国家将__长江__三角洲、___珠江___三角洲、___闽东南____地区和__环渤海_____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⑵扩展: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__沿海经济开放地带___。【考点3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P61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标志:已形成___经济特区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沿海开放区、__沿江__开放__港口城市、___沿边开放城镇__、内地___省会开放城市__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__方位__、多___层次__、宽___领域___。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点34】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P65-66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①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2)食: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3)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考点35】新中国社会生活风尚1.初期:原因:人民当家作主;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风尚的主流。当时,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购物需凭票购买。(注意66页各类票图)2.改革开放后:原因:党和国家把实现小康作为奋斗目标。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987年,中国解决温饱问题,原因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为解决居住问题,国家在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解决中低等收入职工的居住问题。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36】铁路与公路一、铁路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中国私自修建淞沪铁路。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第一条),近代中国铁路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南、西北与内地间无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与西南、西北联系,修建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03年,在上海修建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二.公路1.汽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上海等大城市,近代发展较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汽车制造厂(一五计划中的长春一汽)。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应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70页小字)【考点37】水运与航空一、水运1.近代中国水运为列强控制,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民用工业),打破列强垄断的局面,推动中国水运事业的近代化进程。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铁路、公路、民航事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二、航空1.1909年,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航空事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民航航线北京至天津开通,标志民航的开始。2.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民航大国。【考点38】通讯工具的变迁P70-711.建国前⑴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_无线电报局_。④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_,无线电报则供官商。⑵电话①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_。②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③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新中国成立后⑴逐渐形成全国的电讯网络。⑵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_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影响:使_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_和生活方式。第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2知识点(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