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习题
1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习题一、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A、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标志是辛亥革命的成功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D、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2、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本质上是指()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等最终背叛革命C.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转入低潮3、列强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得到的权利是()A.开埠通商B.割地C.赔款D.驻兵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5、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井冈山——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遵义——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C.延安——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6、口号能够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下列口号具有反帝性质的有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Ks5u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D.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8、“在国民革命中,‘唤醒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唤醒中国’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唤醒中国”的具体使命是A.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C.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9、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的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的历史研究要:()A、有历史观的引导B、与时代同行C、与知识紧密相连D、充分掌握史实10、1928年2月,刘少奇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C、正确,当时的城市完全没有出现工人运动2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11、《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12、下列史实中,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同盟的有①三国干涉还辽②“门户开放”政策推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13、《西方文明史》中记载:“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但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的人却感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喷薄欲出”,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诞生,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②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迎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A①②④B.①②C.①④D.②③④1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15、20世纪30、40年代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息息相关,对下表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时间1931年11月1935年11月1936年6月1937年1月1947年春1949年3月驻地江西瑞金陕北瓦窑堡陕西保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平A.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B.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合作——对峙的历程C.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D.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了两次重大转移16、著名学者徐中约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第二十三章的标题为:“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下列选项对其标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必须应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C.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D.中共的不断壮大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威胁17、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希律王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暴君)更加毒辣的手段。”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他们”主要是指德国B.“大国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C.“这些国家”主要指英美苏等欧洲强国D.“更加毒辣的手段”是指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等18、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梁启超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D.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19、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32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22、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3、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②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4、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的表述正确A.无产阶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B.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C.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彻底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2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6、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及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最终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这次会议及该决议案的通过,推动了A.五四运动B.国民大革命C.土地革命D.抗日战争27、“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28、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B.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挺进大别山D.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29、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D.抗日战争30、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也有诸多的不同。两者最大的不同是()A.思想基础B.斗争方式C.群众基础D.影响和结果43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A.斗争的侧重点B.失败的根本原因C.失败的客观原因D.运动的阶级基础32、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最重要的()A.被反动势力篡夺革命果实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C.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工农运动陷于低潮33、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取得成功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C.孙中山对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解释D.共产国际对两党合作的推动作用34、(16分)2013年中日钓鱼岛之争不断升级,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历史上濒临海洋的国家依托海洋得到发展,当前海洋主权之争,能否和平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已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地区与全球的和平和发展问题。历史上中外政府有关海洋的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二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航海条例》(1651年10月)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政策。(4分)(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策出台的直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