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秦西汉元明清)科举制发展及关键人物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皇帝总览大权,地方设立郡县,为郡县制西汉:初年为郡国制度,也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行,中央沿袭秦朝制度,后来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设立内廷,外廷制,任用自己信任的侍卫等分割宰相权利,地方实行推恩令,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元:地方设行省制度,中央为行中书省,宰相权利较大但也被制约明:胡惟庸案明太祖后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陪同皇帝处理政务但不作为正式机构,后来内阁制度逐渐形成,但权利取决于皇帝,仍为非正式机构,地方为府州制度清:大部分沿袭明朝,初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很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后来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共有三点)西汉:(共两点)元:(共三点)明:(共五点)清:(共两点)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为隶书,统一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较小的侯国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明: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清朝设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本文标题: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