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历史硕士_方案最终定稿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060101)-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01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专业1995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理论、史学评论等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学科专业拥有梯队完整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其中邓鸿光教授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本专业教师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和论文100多部(篇)。本专业已培养硕士10余人,大都任职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二、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各方面人才。具体要求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要求上进,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品行良好,立志为国家、社会甚至以及人类发展作贡献;2、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基本了解国内外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掌握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此外,应不乏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三、研究方向简介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简介1史学理论本方向是本专业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丰富的培养经验,在历史人物研究理论、史学评论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它领域如历史教育学研究等也正在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2中国史学史本方向是本专业的基础方向,具有良好的资料积累和师资储备,培养体系也比较成熟。目前,本方向在史体和历史编纂研究、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相关导师在国内史学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本方向在坚持凸显特色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060101)-2-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本方向是一个新兴而又有很大学术潜力的方向,是本专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一个拓展。相对于国内其它院校,本方向在研究水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与发展潜力,本方向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五、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36~38学分(其中包括外语、政治理论、实习等课程)。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践,即协助导师做本科教学的助教工作,或独立讲授专业课程,以独立讲授为主,一般安排在第4~5学期。备课、讲授与辅导皆应独立完成,工作量为17学时,硕士研究生要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已有3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二是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可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一般包括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专题学术会议等,不少于8次,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要有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时间一般安排在第3~5学期,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两表于学位论文答辩前上交院系和研究生处,不合格者不能参见答辩。七、科研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应完成4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指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3、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理论指导。学位论文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客观地考察、分析问题。同时,可吸收相关学科好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问题的研究。(2)选题恰当。学位论文的题目既应具有可行性,又必须有探索的价值,同时具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060101)-3-一定程度的难度,需要下工夫才能完成。(3)内容创新。学位论文应通过自己研究,进行新的发掘,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切忌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和已有的成果,更忌抄袭行为。(4)内容详实。学位论文一方面要占有详实、系统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必须具有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5)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总之,学位论文应该充分体现作者已经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八、培养方式与方法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按照指导小组集体培养、各方向具体指导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硕士研究生选修跨学科专业、专业的课程。专业课程要求主讲教师严格认真,实行规范教学,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同时,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一定量的原始材料和学术论著。每一位硕士研究生都应该多读、多想、多说、多问、多写。师生教学相长。九、其它1、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成绩合格,不计学分。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出相应的读书笔记,由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与评定。3、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4、硕士研究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6周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之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审核备案。5、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060101)-4-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学位课学位公共课000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3422理论课部00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421理论课部0003第一外国语13651+2公外系学位专业课109106010101史学理论与方法3421专家组10910601010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5132赵国华109106010103中国史学史专题5131李晓明109106010817西方史学史5132王震宇指定选修课109106010111历史人物研究理论3423邓鸿光109106010112历史教育史研究3422尤学工109106010113中国史学思想史3423尤学工任意选修课与导师协商,在其它专业的学位课程或指定选修课中选修,至学分满为止实践环节00014教学实践13、4、5尤学工00015学术活动13、4、5尤学工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02)-5-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02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我校一直为历史系本科生开设《考古学概论》、《长江流域考古》、《文物鉴赏与收藏》、《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重视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近年又引进了考古学专门人才,考古教学科研力量不断加强。现整合师资,开设考古学专业硕士点。专业点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专业资料室1个。主要成果有《出土文献探赜》、《蜀文化研究》、《通衢大道——楚国的城市建筑与交通》及考古学论文多篇。我院的博物馆有2000余件文物,是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基地。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系统地掌握考古学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研究管理能力,能够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三、研究方向简介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简介1商周考古以夏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考古遗存如城址、墓葬、建筑、遗物为研究对象,运用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该时期生产、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2楚文化考古以楚文化的各类考古遗存为研究对象,运用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楚文化的聚落结构;人地关系;楚文化遗址的分期与特征;墓葬的分区、分类、分期;社会形态的演化;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等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四、学习年限学制3年,符合有关规定者,可以提前0.5~1年毕业。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02)-6-课、任意选修课不少于25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六、实践环节安排硕士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和参加学术会议。七、科学研究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八、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从第1学期开始逐渐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论文资料,第4学期进行论文开题,经学位点同意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论文以考古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考古学实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安排一定时间让硕士研究生到考古工地调研、实习,到博物馆、文化遗产地考察参观学习,熟悉田野考古发掘研究的各项内容。九、培养方式与方法以导师指导为主,发挥各位任课教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和科研的能力。十、其它硕士研究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6周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之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审核备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02)-7-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学位课学位公共课000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3422理论课部00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421理论课部0003第一外国语13651+2公外系学位专业课109106010101史学理论与方法3421专家组109106010201长江流域考古3422黄尚明109106010202考古学通论3421黄尚明109106010301历史地理学概论5131张全明109106012213楚学概论3422蔡靖泉109106010203田野考古理论与实习5133指定选修课109106010402语言文字学5132109106010601中国古代史史料学5131赵国华等109106010414方志文献与文化资源3422李晓明109106010202文化遗产研究专题3424顾久幸任意选修课与导师协商,在其它专业的学位课程或指定选修课中选修,至学分满为止实践环节00014教学实践13、4、500015学术活动13、4、5补修课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文化史注: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有条件的系可结合需要自行开设。2、已有3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3、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并要求通过考核,成绩合格,但不计学分。4、学位公共课及实践环节课程编号由研究生处提供,不能更改,其成绩由研究生处录入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其它课程编号由硕士研究生秘书在硕士研究生管理系统中查询,对于新设课程,由硕士研究生秘书按编号规则进行编号(注意不得与已有课程重号),并加入到硕士研究生管理系统中去。历史地理学专业(060103)-8-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03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包括环境史与生态文化的一门同历史学和地理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继承沿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其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几十年间。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它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技术地理三大分支学科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二、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主要为高中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其它部门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熟练掌握马列主义
本文标题:历史硕士_方案最终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