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历年试卷之判断题1.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固定模式,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改正:文化是一种动态的……2.传统可以不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改正: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3.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的说法。(√)4,民间服饰、民间饮食属于物质民俗学范畴。(√)5.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无异文.(╳)改正:是有异文6.在一些神话中,创造某些文化现象的文化英雄是动植物。(√)7,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非事实”。(╳)改正:是一种“事实”8,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9,教材中基本确定了神话的分类,即两大类,创世神话和民间神话。(╳)改正:和英雄神话10.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11.有一个程式化的开头,如“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或“在一个村子里”等,这样描述的是神话。(╳)改正:是民间故事12.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主要原因是这天的晚上的彩灯上大都写着谜语,因此元宵节上的谜语又称“灯谜”。(√)13.民谣指的是以吟诵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韵文,形式短小。(√)14.“班干部管班干部”是谚语。(╳)改正:是绕口令15.《嘎达梅林》是流传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故事歌。(√)16.张飞出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三度林英韩湘子,四弟赵云保皇娘;五郎怕死当和尚,镇守三关杨六郎。上面这段文字是绕口令。(╳)改正:是劳动生活歌17.人生礼仪是“通过礼仪”的一种主要形式。(√)18.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对称、平衡、中庸思想是民间舞蹈的指导思想。(√)19,民间传统的《狮子舞》中“文狮子”主要表现狮子的温良恭顺或者说阴柔的一面,舞蹈动作包括搔痒、打滚、抖毛等,风格细腻.(√)20.秧歌戏的特点是边舞边唱,中国的南北方都有秧歌戏。(√)21.文化应该包容在文明之中,属于文明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改正:正好相反22.传统一般都具有相当的保守性。(√)23.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或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的文化现象。(√)24.口头民俗学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25.传说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26,汉族,壮族和苗族神话中都记载了天地未开辟之前的样子―混沌如鸡蛋。(√)27.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28.谜语一般分为谜面和谜底。(√)29.“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是谚语。(╳)改正:是绕口令30.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等。(√)31.民歌指的是以口头歌唱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诗文。(√)32.中国的传统婚礼基本上包括了“分离”、“通过”和“再进人”三个部分的仪式,但突出强调的是“再进人礼仪”。(√)33.和神话一样,史诗也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唯一的差别在于,神话是歌体,而史诗是散文体。(╳)改正:神话是散文体,而史诗是歌体34.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来源于宗教仪式活动.(√)35.民间传统的《狮子舞》的表演一般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类型。(√)36.小小孩,上庙台跌了个爬爬,拾了个钱。拿的家去,又买油,又买盐,又娶媳妇,又过年。上面这段文字是绕口令。(╳)改正:是童谣37.与成年人的各种人生路程相对应,这一阶段的人生礼仪主要包括生育、祝寿、丧葬礼仪等。(√)38.一般的史诗往往采用单线叙事,集中讲述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故事歌则往往采用复线交织叙事,同时讲述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改正:史诗与故事歌相反了39.七月初七,民间称之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女节”、“洗头节”、“双星节”、“双七节”、“妇女节”等。(√)40.民间传统的《狮子舞》中“武狮子”主要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舞蹈动作包括蹿、蹦、跳、跃、摸、爬、滚、打等。(√)二、课本内容什么是文化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这样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从广泛上讲,我们认为生活的内容及其生活方式就是文化。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模仿行为所获得的,将我们塑造成为某种特定人群中的特定一员的所有知识、能力和行为,都是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过程,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文化的特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包括饮食、服饰、农耕狩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音乐美术等。文化与自然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第二、,文化的传承是以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为媒介的。第三,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第四,文化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五、文化又是保守的。什么是传统“就一般意义而言,传统是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文化样式、文化类型的凝聚,是人类活动的积习。一方面,传统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原性,是创造的本原和人类进步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是‘一切意识形态内’的‘巨大的保守力量’。”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传统也是一种过程,同时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传统的特点第一,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而不是个人的体验和创作。第二,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符号体系,如语言文字、艺术、行为、法律法规、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等。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书面的、文字的、口头的形式。民俗学所谓的传统性强调的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和延续的方式。如叙事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而非作家创作的故事或以其他书面文字形式流传的文学作品。第三,传统还体现在文化现象传播途径的“非正规性”从民俗学的意义上讲,具有“传统性”的文化现象必须是以非正规的途径传播或获得的,如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行为习惯等。例如,没有人会刻意地向我们传授如何过“春节”,但我们都知道该怎样过节。第四,传统一般都具有相当的保守性。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民俗包含着两个概念,一个是“民”,一个是“俗”。“民”的概念“民”总是被当做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来定义。换句话说,民是与社会中的某些人群相对立而言的。对于上层社会来说,“民”指的就是下层社会;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民”指的就是文明社会中的文盲;对于来自“文明社会”的人来说,“民”指的是那些来自野蛮或原始社会群体中的“未开化”人。“俗”的概念所谓的“俗”,简单说就是“知识和学问”。是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民俗的产生在共同的生活当中,人们往往会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共同的生活创造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这样几种理论:第一种,共同创造理论。第二种,残余论。第三种,文化沉降论。第四种,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的说法。民俗的传播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会创造出相似的文化现象,或者说相似的民众,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一源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俗,例如一种故事类型,应该只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然后通过人们不断地模仿或再讲述(转述),沿特定的文化、商业、战争等交流途径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第二种,多源论。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可能性。第三种,渗透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俗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性。第四种,传播论,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每当人们流动到一个地方,他们必然会带去他们的文化传统,其中当然包括各种类型的民俗。民俗的特点㈠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传统性,㈡有异文是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㈢民俗具有强烈的地方性,㈣民俗具有匿名性。民俗的功能㈠娱乐功能㈡教育功能㈢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㈣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功能一些民俗不只具有使信仰、观念法律化或制度化的作用,还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㈤心理功能又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和情绪宣泄的途径。什么是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学科,是以各种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民俗学研究的是以口头、风俗和物质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种民俗的起源、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方式、功能、价值、意义等。民俗学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㈠口头民俗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口头民俗学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叙事。第二种,俗语民俗学,第三种,音韵民俗学,㈡风俗民俗是以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㈢物质民俗是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田野调查的内容收集民俗事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民俗事项的文本、本文和语境㈠文本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收集和记录下的某一具体的民俗事项,如一故事、一条谚语、一种风俗、一座民居、一幅剪纸。㈡本文即民俗事项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怎样被表现出来的。如果民俗事项是以视觉、表演或其他表现方式(包括舞蹈、节日、物质民俗等)被表现出来的,我们还要尤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节奏;色彩(明暗程度);母题或模式的重复;材料的选择;空间的使用和线条的结构;动作和表情。㈢语境指的是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民俗事项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现的活的、真实的场景。1、文化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环境中的意义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交流。意义系统指的是理解某一民俗事项(其中包括这一民俗事项的内容、意义和要点)的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系统指的是某种文化的价值系包括家庭、经济、宗教、教育和政治是怎样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观念、世界观、信仰和表达方式的。指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制,包括家庭、经济、宗教、教育和政治对民俗事项传承人的行为、意识形态、世界观、信仰系统和表现方式的影响。系统交流指的是民俗事项的“自然分类”以及人们对此的掌握和使用情况。2、社会语境指的是文化形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交流活动。社会语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基础、个人背景、和“表演”场合。社会基础是民俗事项的传承人是否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人,民俗事项的表现和表演在整个社会网络系统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人们对待民俗事项的态度等。个人背景是民俗事项和其传承人的关系。“表演”场合指人们使用或“表演”某种民俗事项的特定场合。田野调查的方法1、准备:第一,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第二,然后划定自己研究的范围;第三,携带必要的研究工具;第四,掌握一些必要的调查技巧;第五,掌握调查主题、调查地点和调查人群的背景资料。2、提问;3、相关信息的采集:还必须注意:第一,不同的民俗事项讲述的时间、地点。第二,讲述者所讲述的内容如故事是否祖传,是否是私人拥有,听众是谁。第三,讲述者讲述过程中的行为。如动作、表情、手势、模仿、模拟。第四,听众的参与。第五,人们认为讲述的是什么类型,真实与否。第六,人们对这些类型的态度。是否相信讲述者所讲的内容。什么是神话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茅盾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神话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里,神话被认为是太古时代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人们
本文标题:历年试卷之判断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2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