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影响
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影响①周浩,龙立荣(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摘要采用4×2×2完全随机设计的模拟情境实验,以328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参照对象信息影响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基本规律。该研究将参照对象信息分为三类: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对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影响力最大;分配公平感判断中存在攀比效应:当某个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呈现时,分配公平感显著低于该信息缺失时的情况;分配公平感判断中存在虚荣效应,且在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时最显著:当某个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呈现时,分配公平感显著高于该信息缺失时的情况。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参照对象;分配公平感;攀比效应;虚荣效应0引言组织公平感是目前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其科学规范的研究是以1965年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equitytheory)为起点的。公平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分配公平感(distributivejustice)的问题,指出人们对于分配结果公平性的判断是基于与参照对象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的[1]。显而易见,参照对象(referent)是公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Kulik、Ambrose(1992)以及O'Neill、Mone(2005)的研究都表明,只要具备相似性(relevance)与可获得性(availability)两个基本特征,都可以作为公平比较的参照对象[2][3]。可见,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参照对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回避了这一点,比如vandenBos,Lind等人的研究,通常在所设置的实验情境中,参照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4][5][6]。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简化了研究的复杂程度,但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在形成分配公平感判断时,得到的信息不是如此简单(不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1046)通讯作者:龙立荣,E-mail:lrlong@mail.hust.edu.cn会只有一个参照对象),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在这样一种复杂信息情境中,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判断有什么规律性?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掌握分配公平感判断的规律将有助于企业公平、合理地分配薪酬以及提高员工的分配公平感,从而减少员工因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理论综述与研究假设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基础是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认为社会比较一般分为三种: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7]。与此相对应,分配公平感判断的信息也可以分为三类: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下面逐一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首先是平行比较,即人们倾向于与自己各方面(能力、努力、经验等)都相似的人作比较[7]。要找到与自己各方面都很相似的某个具体的参照对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人们通常会以参照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平行比较的参照对象,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分配结果是否公平。企业在制定薪酬战略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各个职位的市场化薪酬水平,其目的也就是想获得各个职位相应的参照对象平均收入水平的准确信息。总之,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是人们形成分配公平感的重要信息来源。Zhou和Long(2007)[8]研究发现,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所得低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时,分配公平感会迅速降低;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所得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相等时,分配公平感有所提高;当所得高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时,其分配公平感能进一步提高。综合而言,得到以下假设:H1: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的主效应显著。当人们的所得高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时,分配公平感最高;当人们的所得与参照对象水平相等时,分配公平感其次;当人们的所得低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时,分配公平感最低。其次是上行比较,即人们有与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进行比较的倾向[9]。在分配公平感判断中,同样可能存在这种现象,即对于高于自己的信息特别关注和敏感。在经济学里有所谓的攀比效应(bandwagoneffect),简单而言指的是对于别人已经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东西有一种追逐的欲望[10]。分配公平感判断中,同样可能存在攀比效应: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意味着别人已经拥有比自己更有利的分配结果,这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追逐更有利分配结果的欲望,表现之一就是分配公平感降低。也就是说,当人们获得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时,分配公平感会显著地下降。综合得到以下假设:H2: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的主效应显著,当被试获得有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其分配公平感显著低于没有获得此信息的情境。根据Hakmiller的研究,人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同样存在下行比较的倾向,特别是人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社会比较。1981年,Will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下行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消极生活事件时,个体的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境差的人比较,以此来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11]。收入是个人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同样关系个人的自尊,所以在分配结果的社会比较中,同样会存在下行比较。同时,在经济学里有所谓的虚荣效应(snobeffect),简单而言指的是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商品的欲望[10]。在人们形成分配公平感的过程中,同样可能存在虚荣效应: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意味着自己拥有更有利的分配结果,这种欲望得到满足的表现之一就是分配公平感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当人们获得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分配公平感会显著提高。综合得到以下假设:H3: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的主效应显著,当被试获得有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其分配公平感显著高于没有获得此信息的情境。如H1所述,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是人们形成分配公平感判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获得参照对象平均水平的准确信息往往是很困难的,更多的是一个个参照对象分配结果的具体信息。当人们无法得到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时,分配公平感判断将更多地依赖特定参照对象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信息。如H2、H3所述,当人们获得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时,其分配公平感会下降(攀比效应);当人们获得某个特定的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时,分配公平感会提高(虚荣效应)。这种变化的趋势(效应)在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的条件下会更显著,所以得到以下假设:H4: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与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的交互效应显著。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时,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的效应最显著。H5: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与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的交互效应显著。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时,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的效应最显著。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同时获得有的参照对象高于自己,有的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在这样的复杂情境下,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判断有何规律?Kahneman所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回避损失,指的是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比对收益的感受更强烈[12]。据此,可以推论人们对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的敏感程度更高,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受到了损失(相对剥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显著高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同时人们对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往往会做各种合理化的解释。所以,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与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有可能存在如下交互效应:当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呈现时,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很小;当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缺失时,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才得以体现(如图1)。综合形成以下假设:H6: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与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的交互效应显著。缺失呈现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分配公平感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信息呈现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信息缺失图1研究假设6示意图当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缺失时,被试会更多依靠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信息,导致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的简单交互效应更显著,所以得到以下假设:H7: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的三向交互效应显著。2研究方法2.1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4×2×2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模拟情境实验。本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第一个自变量是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信息,分为:高于/等于/低于参照对象平均水平与信息缺失四个水平;第二个自变量是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分为呈现与缺失两个水平;第三个自变量是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同样分为呈现与缺失两个水平。本研究的因变量是被试在各种情境下的分配公平感。2.2被试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在课堂上施测,共施测395人,回收样本346份,其中有效样本328份,有效回收率83.04%。被试中男性146人(44.51%),女性174人(53.05%),另有8人性别数据缺失。被试平均年龄20.73岁(SD=0.963)。2.3实验程序与材料针对被试是大学生,本研究专门设计了周末在超市兼职的情境故事。在实验情境中,被试在超市兼职一天拿到的报酬是50元,然后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参照对象平均水平操作为被试无意中得知兼职的平均报酬是30/50/70元,或者信息缺失。特定参照对象高于自己的信息操作为被试无意中得知兼职的最高报酬是90元,或信息缺失。特定参照对象低于自己的信息操作为被试无意中得知兼职的最低报酬是10元,或信息缺失。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即每名被试随机接受一种刺激情境。通过指导语告诉被试,他们会读到一则关于兼职的故事,假设他们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要求他们首先仔细阅读这则故事,然后根据自己在故事中的真实感受回答问题。2.4测量Robins(2001)[13]以及Cremer(2005)[14]都指出在实验情境中,被试对于测量的题目会很快感到厌倦,所以他们建议模拟情境实验中对因变量的测量采用单个项目。本研究对因变量(分配公平感)的测量采用单个项目(相比之下,我得到的工资是公平的),采用Likert7点记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时间间隔半个月,样本量为32的重测信度为0.781。为考察因变量项目测量的效度,实验中对分配结果满意度以及留职意愿进行了考察,分配公平感与两个效标变量的效标关联效度(相关系数)分别是0.791(p<0.001)和0.800(p<0.001),表明分配公平感的测量有较高的效度。为了检验自变量的操作是否成功,本研究设计了三个项目来考察被试对实验情境的理解是否与操作一致。比如:在上面的故事中,我的工资在这家超市兼职的大学生的平均工资。A高于B等于C低于D不确定如果被试的回答与所接受的实验处理不一致,作无效数据处理,不进入实验结果分析。另外,为了考察实验模拟情境的真实性,在实验最后用一个项目考察了被试对实验情境真实性的认可程度(我认为故事中描述的情况是有可能真实存在的)采用Likert7点记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2.5实验控制通过指导语告诉被试,本研究不记名,要求他们按照自己在故事中的真实感受作答,不要有任何顾虑。16个情境故事随机发放,每个刺激情境被试人数平均为21人。3结果3.1实验操作检验在对实验假设进行验证以前,首先要检验对自变量的操作是否成功。只有实验操作检验项目的回答完全与所接受的实验处理一致,才能作为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经检验,删除无效样本18个,最后有效样本328个。被试对实验所模拟情境真实性的平均认可度为5.32,显著高于中间值4(t=13.554,df=327,p<.001),这表明实验所模拟的情境具有较高的真实性。3.2描述性统计结果各个实验情境下,被试体验到分配公平感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表1实验描述性统计结果A0A1A2A3B0
本文标题:参照对象信息对分配公平感判断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4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