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动态网站实验报告,李南
1《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研究的主体报告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一)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初中阶段进行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可行的。2.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理论指导下进行。3.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必须注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4.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学用时空。5.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6.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7.在初中学段进行双语实验研究应符合学校的具体学情与教情。(二)研究过程与理论概括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融英语的学习、应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课程。1、课题研究理论依据我校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提出与实施,得益于以下研究理论的支持。(1).认知论教学法认为,语言教学要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出发传授新的知识;本族语是学习者共有的已有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广加利用,必要时可将本族语与外语作比较,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现象。没有必要排斥本族语;要帮助学习者把新语言材料和他们本人的生活与经验联系起来,要选择最合适的真实的情景进行教学,反对那种只要机械的反应的情景;强调语法形式的功能性用途,不要单学语法规则,而是要学会运用这些规则来表达和交流思想。要避免死记硬背的方法(词汇教学除外);利用形象(实物、图画、示意图、流程图)进行教学;注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多吸收他们参加语言活动。(2).以儿童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课程论创建者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自己为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他充分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主张课程必须围绕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通过课程使儿童能够自我发展,更大限度的发挥儿童2主动性、创造性的精神。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四种本能:社交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究的本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生长,也就是为了让儿童的这些本能发挥出来,得到全面发展。他提出“从做中学”,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课程设置应该以活动为主,使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充分获得经验,促进能力发展。课程的设置要让儿童有机会,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并用活动的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亲手解决问题的目的。(3).从儿童语言发展特点来看,儿童(5岁~成人),为完整的语法阶段。从此,儿童逐渐建立了成人样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过程中的儿童,也还是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词汇,改善自己的表达及语言在环境中的应用。这个时期是个体交流能力明显增长的时期,从这时开始至12岁,语言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仅是句子的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向高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儿童用语言学习阅读和书写。当前的初中学生大多处于12—14岁之间,应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语言能力。鉴于以上理论的支持,我校在双语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要求为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原则,依托《牛津英语教材》、《课外英语阅读》,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三大领域,围绕着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主线生成的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双语教育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力求吸纳先进、适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确立了“边实验边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研究思路,界定了什么是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就如何有效的实施初中学段的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课程实施目标从学生层面上看: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重在寻求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转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其灵活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方面的价值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有益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平台,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改3变低效、被动的学习方式,探讨适合初中学段学生特征的英语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活动课所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拓宽英语学习途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形成对英语和汉语的整体认识,尤其是对英语的语言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双语交流的丰富经验,发展对社会、自然、自我的关注;在沟通、合作、分享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力求在此研究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之后双语教学深入研究积累有价值的资料。从课程构建上看,我校的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以实施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核心,以《牛津英语》教材和《课外英语阅读》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对生存空间的关注形成的思考为课程资源为辅助,以学科双语活动课为辅佐,构建了我校双语课题实验的研究体系。3.我校构建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遵循的主要原则(1)英语与母语并重的原则。(2)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互动学习气氛,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3)重视在过程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4)充分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4.我校实施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学理念、教学规律上有自己独到之处,而作为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事实上又有特殊之处,因此我校在实施本课题研究时,充分关注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学习的双重文化性。英语与母语并重。(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受学科限制。可以是书本的内容,可以是在书本内容基础上变异而来;可以是由学生兴趣自然生成的课题,也可以是涉猎一个学科的内容或者多个学科综合的内容。(3)学习空间的延展性。即关注课堂表现性学习,更重视课前的指导性学习和课后的反思性学习.(4)能力培养的多向性。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资料搜集、加工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策划组织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45.我校实施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类型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先后实验过多种教学方法,从初中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实施效果来看,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二是基于网络的情境语境教学三是“专题性研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各有特色,总体是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在给充分关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1.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1).科学的遵守“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研讨——理论充实——教学再实践——形成模式”的研究流程。(2).巧用访谈式:不定期通过家长座谈、教师谈话、学生学后反思等途径,了解学生在双语学习学习态度与能力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教师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的变化情况。(3).通过观察、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和了解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促进作用,进而阐明双语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4).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各种类型的研究课学习,不定期举行研究课、观摩课,反思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促使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2.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查询等手段,搜集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研究的资料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性知识、国内外在同一研究层面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性做法。(2).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授课方式的研究。以课例为载体,强化行动研究。(3).调查反馈法、数据分析法、总结反思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三、研究的主要观点5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健康内容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校积极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提出了“立足校情、低起点、三段走”的研究思路。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提炼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的探讨”、“基于网络的情境语境教学模式研究”、“专题性研究学习”三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一)、基于网络的情境、语境教学研究在学生中进行“基于网络的情境语境教、学方式”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搜索、加工、重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重点是初一刚入校的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特色。初中学段的学生,仍然保持好动、好奇的特点,课堂上机械的听、说、读、写教学很容易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而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直观性、动感都可以多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多种学习感官,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适于学生学习的语境、情境非常重要。1.基于网络的情境语境教学实施的主要流程62.基于网络的情境语境教学研究,主要目的:(1)激发兴趣。借助直观、生动的资料,克服枯燥感,调动思维积极性。(2)提高理解力:图文并茂、图文转换,降低学习难度,助于对学习材料的理解。(3)创设情境下的教学语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情展示自己。(4)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习的渠道。(5)更重要的一点是该种学习方式可以将情境语境随时随地的呈现,学校、家庭、师生、生生、学生个体都可操作。3.基于网络的情境教学方式实践中的反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是承载着师生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如何选择才能获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多媒体手段不能不用,但更不能滥用。我们认为总的原则是:真正将媒体与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发挥媒体的最大效益。(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的探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前面情境教学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本阶段主要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的成就。应该说明的一点,在这个阶段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任务要求起点是较低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用中学、学中用”,学会分组、协作。初步让学生感受如何在具体学习动机下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借助网络信息形成方案借助媒体制作情境语境情境语境呈现在情境语境中达标7言的能力。这是我们在双语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初始阶段主要实践的教学模式。2.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从其作用分解来看,教师学生任务前(1)了解教学要求,立足应用确定任务。(2)确定实施任务所需要的语言内容。(3)根据学情制定活动方案。包括任务活动目的(三维目标)、选择活动类型、设计活动步骤、策划活动组织形式等。了解任务、明确分工、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信息,选择语言资料、确定学习方略。任务中密切关注课堂活动进展情况,随时调控教学气氛;选择恰当的方式、恰当的时机对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内容科学性)进行必要的指导。被任务驱动,创设情境、语境;分工协作、发展语言,达成目标。任务后针对学生展示成果,评价、反思,修订完善方案。展示成果、查找不足,激发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3.案例(略)教师任务呈现任务设计引导、解释参与、诱导调控指导学生明确任务进行任务学习展示反馈补救84.实践中的反思(
本文标题:动态网站实验报告,李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4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