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1、发展心理学: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科学。狭义上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学。2、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幼儿处于陌生的、不仍肯定的情景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探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婴儿成长到七八月时发生。3、镜像自我:以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4、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5、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条件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6、同一性迟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一、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霍尔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年期。最早研究老年心理学《衰老:人的后半生》荣格最早对成年心理学做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做出了研究。荣格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埃里克森扩充到老年期。二、发展心理学问世。霍林沃思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三、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意识和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人格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体产生快感的一切事情,比如吸吮、排泄、皮肤接触、和身体运动等。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在儿童时期,三个重要的性感带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也形成了相应的5个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则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或13岁~成年)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最近发展区思想:他认为要确定2种水平:1、现有发展水哦,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2、指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提出内化学说: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2、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4、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七、胎儿的生长阶段:三个阶段: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八、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答:横段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微观发生学设计。1、横段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信息量大,经济费时短。缺点:可能与代群效应相混淆〔社会历史情境的原因〕,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2、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的方法。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样本流失。影响被试发展。耗时花费大。3、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4、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初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优点:第一,它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细节,观测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者能够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够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数量和性质。第二,由于进行密集的观测,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能够在一宿的年龄范围内追踪特定行为的个体发展轨迹,这有助于确定从一种行为模式到另一行为模式的转折点。第三,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能够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即能够找到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设计还能观测到发展变化的速率和时间。第四,微观发生学设计能够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缺点:第一,该方法需要对初试进行逐个观察、逐点记录,耗时费力,因此初试的数量有限;第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因为整个研究的成败取决于被试能否全程认真参加多个实验,并且在每个实验中都能积极进行尝试。第三,尽管观察密度高,数据很丰富,但在有些情况下,仍旧难以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九、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观察法优点: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缺点: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1.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2.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优点: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2.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缺点:1.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2.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3.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十、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P127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十一、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游玩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里内化的过程中则起着关键的作用。3、从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动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头尾。远近、大小十二、婴儿言语的发展:各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段(3)1.强化说代表人物:斯金纳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2.转换生成说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3.模仿说代表人物:班杜拉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4.认知说代表人物:皮亚杰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5、相互作用论语法发展的3个阶段三个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19~21个月时“词语爆炸”现象,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十三、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十四、拟合优度模式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样共同作用,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的,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启示: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十五、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4)及基本类型依恋: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一)依恋的发展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二)依恋的类型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2.回避型依恋(约占20%)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母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5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