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考点:宗法制和分封制、始皇帝和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一、变化迁移与能力补全1.最新高考变化简述(1)本专题考点变化分析:专题一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史,主要包括从国家的出现一直到1840年前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过程。相比于2006年考纲,新课程标准和2007年考纲摈弃了详尽的王朝兴衰史,代之的是线条明确、功利性很强的政治文明史。具体表现在:一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明确在商周的政治制度范围,忽略了夏朝的政治制度,而且商周的政治制度又突出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具体内容;二是表现在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方面,旧教材和旧考纲只是突出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新课标和新考纲则将“皇帝制度的确立”纳入到重点考察的内容;三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上,旧考纲分章节和朝代、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新课程和新考纲则是突出从汉到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各种版本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去说明。中央,是不断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方,则是努力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本单元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是不同朝代在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总结起来,在中央,就加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言,主要措施归纳有三:一是通过另设机构,剥夺宰相部分权力来加强皇权,如西汉的内外朝制度;二是增设宰相职位,分化宰相事权以加强皇权,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枢密院、参知政事的设置等;三是直接废除宰相,皇帝大权独揽,如明朝。在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方面,不同的朝代也是方式各异,主要有:一是皇帝直接掌握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来保证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如秦朝的郡县制;二是设置监察地方的专门机构,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西汉时的刺史、唐朝的道以及北宋的通判;三是分化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治,如明朝的地方是废行省、权分三司;四是地方行政长官大权独揽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如元朝的行省制度;五是任用文臣管理地方,避免武人割据,如北宋。总之,无论是中央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还是对地方实现有效控制,各王朝基本上上都是在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综观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重点实质上就是一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这也与当前强调制度创新不谋而合,老师和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2)高考命题趋势预测: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史,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从内容上看,夏商周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推广及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内阁的设置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等都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从命题角度来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的分析,并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结合、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特别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鉴于当前中央不断强调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能的情况,建议复习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朝代监察机构的变迁问题。2.相关能力补全训练(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见《左传·桓公五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周王室的衰微B.诸侯争霸面面的形成C.分封制开始崩溃D.阶级矛盾的尖锐【解析】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需要说明的是,A是本体的最大干扰项,尽管题干能表达出“周王室的衰微”的意思,但本段材料反映的最本质问题还是分封制开始崩溃,原有的旧秩序开始瓦解。答案:C(2)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统一文字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推行举察制度【解析】举察制度是汉朝时选拔人才的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无关。其他各项分别从经济、文化和法律三方面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答案:D(3)“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难哉!”表明其观点A.反对分封制B.力主推行分封制C.推崇世袭制D.实行郡国并行制【解析】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出现诸侯国争霸割据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吸取此教训,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A(4)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五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解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统治者施行的一系列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答案:D(5)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梦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建议由政府管理盐铁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C.限制土地兼并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历代封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农业税,自商鞅变法开始,封建统治者皆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本材料体现的核心就是重农抑商。答案:D(6)学习唐朝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以下最能反映这段历史特征的是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解析】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空前繁盛的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社会稳定。可以说是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四个选择枝中,只有中华的荣耀与其历史特征最吻合。答案:B。(7)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A.巩固皇权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地方割据混战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解析】本题主要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行解题。答案:B(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相度禄父(纣之子武庚的字)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史记》卷四《周本纪》材料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撤也。”——《左传》喜公二十四年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分封涉及哪些人?②从材料二、三中看分封主要中哪些人,其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题考察的着眼点在于分封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掌握分封制的对象和基本目的。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掌握诸侯王的权利和义务,准确把握分封制可能考察到的基本知识点。参考答案:①先圣之后;前代之后;功臣谋士;周的宗室。②要是周的宗室,目的是维护周的统治。(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二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材料三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诗·大雅·板》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法制的特点及其目的②依材料二、三,分析宗法制的作用③通过以上材料分析,试述为什么宗法制与分封制能巩固周王的统治?【解析】正确完成此题的解答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熟练掌握关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事实,二是要对本体所提供的三段材料能有比较准确地理解。关于的法制和分封制的特点,这里就不再赘叙,关键是要理解好散淡材料的基本意思。材料一的关键字是“适(嫡)”,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二核材料三则是指明宗法制下对各自职责的明确。能读懂三段材料,再结合分封制的相关内容,本题答案迎刃而解。参考答案:①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目的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②立嫡长子为大宗,使之成为天下“共主”;宗法明确等级以后,使天下各安其位,庶子不再有夺王位之念。而“价人”(掌军事之人)、“大师”(三公)、“大邦”(诸侯)须尽其义务和职责维护周王室的安定,以此达到国家巩固。③a.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第一,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第二,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b.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集权。宗法制先是家族制度,有宗法便有分封,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诸侯、卿大夫、士各为本支宗子,其嫡长子为职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由此再往下分封。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是家族之制。通过这样的分封便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严谨的政治权力体系,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权力为顶点的一权制的运转机构。这样不但解决了为王权而相互争斗的问题,也解决了周王室的巩固问题(10).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解析】本题考察的核心内容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开创,是统治者希冀通过汇总先贤圣人的名号,为其独一无二的统治披上神秘外衣,其目的在于实现其家族对国家的长久统治。参考答案①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②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③皇位世袭。④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7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