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师范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古代文化史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学时:34学分:2授课教师:授课班级:09110201、09110202授课学期: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材名称:中国古代文化史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文化史稿2.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3.中国古代文化史精要2012年2月20日2【赏析】无疑,该阙词章与白氏《长恨歌》皆涉及唐玄宗和杨玉环那段毁誉参半的爱情故事。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荒淫废国。从感情的意义上来看,虽然唐玄宗迫于三军众怒,无奈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从此生死诀别、阴阳永隔,唐玄宗却始终信守当初七夕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用情深远的爱情故事,试问谁人不动容?当然,我们已无法考证这段真挚爱情故事是否属实,权且和纳兰一样,首先肯定这段风流佳话。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转一小文,道其中意境,共赏: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这句词,极尽婉转伤感之韵味,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仿佛因这一句而涌上心头,叫人感慨万千。初见,爱恨情愁的开始。刚登场的意气风发,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开了个头。大好河山似锦前程,要怎样去指点激扬?偶然遇见或刻意安排,将有怎样一段波澜不惊或铭心刻骨的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隐若现的风景,充满期待和不期而遇的惊喜。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将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果真如此,又怎么会悲画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岂止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谁能抵挡光阴的利箭?华年易逝,姹紫嫣红只付与了断井残垣,刻骨铭心只能只归了风轻云淡,相看两不厌产生了审美疲劳,卿卿我我变成了相顾无言。春风十里后来却是冷月无声,雄姿英发后来只能遥想当年,仙葩美玉后来成了水月镜花。初见时人面桃花的惊艳,来年却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长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却变成了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轻”。初见时回眸一笑的百媚,已变成此恨绵绵的哀怨,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隔了江山。朱丽叶与罗密欧一见倾心,却得知他是仇家之子,惊问:“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他们之间,隔了生死。《罗马假日》里的公主和记者浪漫邂逅而相恋,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各自的世界,再见时只能恪守身份默默无言,他们之间,隔了世俗。《半生缘》里,曼桢和世钧18年后重逢,都知道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之间,隔了流年。《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译文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就不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旧事。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我们一生中要珍惜的5个人】1、一辈子守候在你身边的人:父母;2、总喜欢和你争嘴抢东西,但却默默地爱护着你,你们有最亲密的关系:手足;3、他是你最甜蜜的负荷:恋人;4、无处不在,关心你给你帮助的人:朋友;5、在人生道路中渐渐学会释然,懂得感恩,真诚待人的人:自己。小品文为散文品种之一,其特点为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3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小品文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如袁宏道的《西湖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在现代中国,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到了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所谓的小品文论争,指的就是1934年中国文坛围绕围绕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写法和价值、倾向等所展开的热烈讨论。在这场论争中,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1],这种主张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如鲁迅等人,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2]。普遍以来,学者都认为分析这次文学论争,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其时代背景,并强调林语堂在三十年代中国的腥风血雨中提“幽默”提“闲适”原本就是不合时宜的。谈到林语堂,免不了那几句——“编者的兴味‘窄’,因此所登载的文章,慢慢地便有转到‘游戏’的方面去。”[3]没错,我们的确应该看到当时社会失序、国民性麻木卑下的大背景,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活跃文坛,为唤醒沉睡的东方雄师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也是必然要被肯定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提倡闲适幽默的林语堂及其作品就要受到全盘否定。他们的确没有选择同一条路,可是谁规定了各人不可以保留自己独有的价值理念呢?谁又能够说林语堂的选择就一定是错了的呢?毕竟,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文学家,他只是在写纯粹的文学而已,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功利因素。况且,他也并非没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他在《人间世——发刊词》中不是说了吗?“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只是当时那些猛力抨击他的人们往往忽略了第一句,而只把眼光投向第二句。于是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教材上看到了这样的评价:“林语堂并没有听鲁迅的规劝,他选择的毕竟是和左翼作家不同的道路:与现实拉开距离,以自由主义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真是这样吗?恐怕未尽然吧。林语堂的作品并没有与现实拉开距离,他写的也是现实,不过是另一种现实而已,他描绘的是生活中温馨美好的那一部分。对于人生,他从未“冷眼”相看,而是怀着一种赤诚的热爱和喜悦之情。他并不否认人生的苦痛,但他强调人生是要“眼泪兼微笑”的[4]。对于那些黑暗与奸险,卑鄙与下作,他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样的选择,在左翼作家看来就是逃避、就成了不可饶恕的懦夫行为。为什么?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其实就文学革命的立场而言,林语堂的小品文是完全符合其精神的。关于这一点,鲁迅自己也承认了——“……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4学也并非做不到。[5]”但时代的要求最终还是把当年的文学革命家变成了革命文学家,文学革命所批判的“文以载道”到了三十年代又以另一种方式被大力肯定起来。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国难当头,文学家的确应该跳出文学纯粹的审美功能,转而利用其教化作用“医治人们的心灵”。在那个年代,社会对于文学的现实功利功能的需求远远超出其审美功能。我们都知道,一旦政治力量完全掌控了文学,就很难诞生好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虽然没有被哪一股政治力量左右,但整个文坛上下都是出于服务政治需要这一目的(抨击封建思想、宣扬民主思想等)而创作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多少是影响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本身的审美效果的。在这种主流下,林语堂的作品政治意味不那么明显,这使得他无疑成为了一个异端。在这场论争中站在他的阵营中的文学家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虽然有周作人、康嗣群等人,但与庞大的左翼作家群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其实从这场论争一开始,舆论倾向便是呈一边倒趋势的。但是,倘若不从文学的功利功能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文学的审美功能的角度出发呢?林语堂的作品无疑是“幽默”的、“性灵”的、“闲适”的,这是现代许多学者的共识。但是无奈他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需要的是鲁迅,不是林语堂。这注定了林语堂只能是非主流的,也注定了这场审美与功利碰撞的结果。需要重视的是,如若文学要发展,那么便必须保留主流与支流并存的局面。所以,这场文学论争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胜负二字可以囊括的,而是体现了文学的审美与功利功能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势态,于矛盾中共谋发展这一真理。授课时间:2012年2月24、2012年3月2日本课程教堂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酒文化、中国古代婚姻、古代年龄称谓、古代人姓名及避讳制度、中国天文历法、文字的起源与演变、古代的民间神鬼信仰、科举制度古代的法律制度。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1、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酒文化5[教学目标]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酒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古代节日二、酒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讲授与观看视频,借助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以比较古今节日风俗异同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一、古代节日二、酒的产生和发展三、酒器、酒具的使用四、酒的别称五、酒与礼仪风俗六、酒与政治七、酒与文学、文人八、酒趣3、本章小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民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而酒不仅是自我个性得以彰显的载体,亦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元素。4、作业布置:1、试分析中国古代节日民俗的嬗变?2、请写出两首古代咏酒诗?[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3月9日、2012年3月16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1、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中国古代婚姻[教学目标]熟悉中国古代婚姻形态、婚姻礼制、婚姻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代婚姻形态、婚姻礼制、[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观看视频,借助多媒体[教学时数]四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当代人婚姻的存在形态与特点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古代婚姻形态、婚姻礼制、婚姻特点3、本章小结:中国古代婚姻形态大体经历杂婚、血族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个体婚这样几种的形态,不同的婚姻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均存有密切的联系。64、作业布置:请你谈谈对个体婚的理解?[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3月23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1、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二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古代年龄称谓[教学目标]熟悉古人年龄称谓[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人幼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老年时期年龄称谓[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以询问学生的年龄、长辈年龄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古人出生时期年龄称谓、古人幼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少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成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壮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老年时期年龄称谓3、本章小结:年龄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增长,在古代这些不同时期的年龄拥有不同的称谓,绝非今日统言之幼年、少年、青年、老年4、作业布置:1、依据所学,请标出下列称谓所属年龄[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3月30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1、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二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古代人姓名及避讳制度[教学目标]熟悉古人姓与氏、古人的称呼、避讳制度产生的时间、避讳的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人的称呼、避讳的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今日人们的姓名、文人的笔名及避讳在今日的遗存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一、古代的姓与氏二、古人的称呼三、避讳制度的分类、四、避讳的7规则五、避讳的方式3、本章小结: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
本文标题:古代文化史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7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