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教案
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可分析为:誇(kuā)==苦(k-)+瓜(-uā)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直训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说文·一部》:“元,始也。”描写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义界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譬况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字。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4、《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5、《辞海》(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6、《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7、《经传释词》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8、《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10、《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第三讲《论语》八章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八章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文字方面1、“德之不脩。”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2、“遇诸塗。”塗——途古今字路途。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4、“归孔子豚。”归——馈通假字赠送。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伺通假字探察。6、“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字返回7、“植其杖而芸。”芸——耘通假字锄草。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颜渊季路侍。”侍:侍立于尊者身旁。2、“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3、“敝之而无憾。”敝:破,坏;动词,指用破。憾:怨,不满。4、“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显示,表白。5、“学之不讲。”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讲:习,反复研究讨论。6、“闻义不能徒。”徒:迁从,改从。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启:开导,启发。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发:启发。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角。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反:类推。复,重复。9、“饭疏食。”饭:动词,吃。疏:粗。“疏食”即粗粮。10、“子适卫,冉有仆。”适:动词,到……去。仆:驾车。11、“庶矣哉!”庶:众,人多。12、“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13、“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14、“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15、“且尔言过矣。”过:错,形容词。16、“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国。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陈列,摆出来。列:位次,职务。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扶持,把着。颠:跌倒。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忧。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施行。24、“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不在。25、“好从事而亟失时。”亟(qi):时间副词,屡次。26、“日月逝矣。”逝:往,离去。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子路从而后。”后: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28、“遇丈人,以杖荷蓧。”荷:肩负,扛,挑。2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人体的某一部分。四体指人的四肢。3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信”,使动用法,“使……信任”。“怀”,使动用法,“使……归依”。⑵“曲肱而枕之。”“曲”,使动用法,使……弯曲。⑶“富之。”“富”,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安”,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xiàn,意为“使……谒见”。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xiàn。⑺“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⑻“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动词用作使动,给……吃。“见”,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反:类推。复,重复。⑼“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2、宾语前置句式⑴“既庶矣,又何加焉?”“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⑵“求!无乃尔是过与?”“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3.习惯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乎)”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⑵“何以伐为?”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何以伐为”即:“为什么要讨伐(它)呢?”⑶“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4.虚词用法举例夫①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之①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之”指代子路。“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之”指代君臣之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②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例:“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③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前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7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