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各地珍贵花木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各地珍贵花木可持续利用的建议1.丁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在丁香属的工作中立足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以引种驯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专属植物引种驯化、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利用优良种质特性进行新品种培育、品种配套快繁技术等方面进行了50年的研究。目前已收集了全世界丁香属80%的野生物种,成为中国丁香属植物野生种质迁地保育中心。在此过程中,结合我国北方气候特点,对长期驯化的国内外丁香种质进行评价,选择出适合北方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地区栽培的种质系列。于此同时,以“观赏性与抗性并重”为育种原则,以“花大色艳、芳香宜人、花期多样、抗逆性突出”为育种目标,利用中国原产野生植物丁香资源及国外品种的优势性状开展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定向杂交和天然杂交选育已培育诸多适合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栽培丁香品种,部分品种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品种审定以及国际行业协会的注册认证。针对丁香无性繁育中的多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自行研发的丁香专用生根粉,解决了扦插繁殖中的关键问题;经多年研究采用的品种嫁接管理及快速成型技术,实现了丁香品种壮苗快繁;进行的品种组织培养及定植管理的研究,显著提高了组培苗的生长质量。近年,在北京市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对丁香属植物开展了一系列繁育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规模化生产方面迈出了从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的一大步。获得了基于市场需求、针对品种特点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在丁香品种简化管理、幼苗快速成型、施肥策略、丁香苗圃定植格局、杂草无污染控制、组织培养与成苗越冬管理等方面获得了优化的技术配套方案。综合多个项目的验收和鉴定的专家意见,一致认为我们的丁香属研究立题准确、工作基础雄厚、技术路线科学,技术措施完善,技术文件齐备,资料数据翔实。培育的品种特异性和新颖性突出;配套栽培技术的中试与示范为新品种种苗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加强我国木本资源植物的遗传育种、完善栽培技术体系和促进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示范意义。2.广西珍稀物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目前广西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有288多科,近1717多属,8354余种,仅次于云南省、四川省,居全国第3位。珍稀濒危植物有金花茶、银杉、冷杉、红豆杉、望天树、蚬木等123种,占全国总树种的32%。陆栖脊椎野生动物884种(亚种),占全国总数的40%。广西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有289科、1,670多属、6,000多种。其中,乔木、亚乔木有120科、480多属、1,800多种。国家公布濒危保护植物389种,广西占有11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全国8种,广西有3种;二级保护植物全国有143种,广西有47种:三级保护植物全国有222种,广西有63种。仅中国才有的珍稀植物资源,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银杉属古老植物,最早发现于广西。还有龙州舰木玉,资源冷杉、那坡擎天树、猫儿山华南铁杉、十万大山华南坡垒、广西桫锣、金花茶等。有经济价值的昆虫资源产物有紫胶、五倍子、蜂蜜、白腊虫、虫茶等。野生经济植物和特种用途的树木、灌木、草本等各类繁多,从林中采割流出液体和从树叶、种籽加工提炼的有松脂、安息香、栲胶、橡胶、茴香油、肉桂油、白兰花油、茶油、柠橡油、棒油、山苍子油等,还有用菌丝培植大量香菇、木耳等。广西主要的珍稀植物有43种,分属22科、36属,大致分四类:孑遗稀有树种4种;珍稀用材树种20种;珍稀经济树种7种;珍稀观赏树种12种。主要珍贵树种有银杉、桫椤、擎天树、马尾松、冷杉、短叶黄杉、福建柏、油杉、铁杉(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穗花杉、长叶竹柏、砚木、金丝李、格木、紫荆木、狭叶坡、观尖木、香籽楠、楠木广西青梅、大叶木兰、大叶木莲、华南栲、青钩栲、苏木、见血封喉、凹叶厚朴、蝴蝶果、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肥牛树、金花茶、叉叶苏铁(云南苏铁)、鹅掌揪、水松、白豆松、蓖子三尖杉、海南粗榧、海南五叶松、翠柏、鸡毛松、从叶红豆、八宝树等。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在桂西南高温多湿的热区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中,分布于桂南、桂西南的北热带、南亚热带的十万大山、大容山、六韶山、六万大山、大明山,以及中亚热带的大瑶山、九万大山、元宝山等山地,还有在桂北龙胜花坪林区、兴安、资源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广西珍稀树种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在桂西南高温多湿的热区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中,分布于桂南、桂西南的北热带、南亚热带的十万大山、大容山、六韶山、六万大山、大明山,以及中亚热带的大瑶山、九万大山、元宝山等山地,还有在桂北龙胜花坪林区、兴安、资源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面对着大自然赋予的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植物资源宝库,目前我区除部分开发利用外,大部分资源尚处于潜在和“休眠”状态。比如有“广西五大珍贵硬木”之称的蚬木、格木、金丝李、紫荆木、狭叶坡垒等,历史上称斤论两,十分珍贵,但目前尚缺乏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树种如银杉,可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一些树种如金花茶,可提高当地知名度和经济利用价值;一些树种如蝴蝶果,环保价值十分突出。有些珍稀树种生长周期偏长,不具备开发条件,需要我们严加保护。有一些珍稀树种,培育造林技术已基本掌握,应该有计划开展人工造林,使之得以发展和利用,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有珍贵木材可用。保护好珍稀植物资源,就如同保护好我们自然生活环境的先祖;科学开发利用好珍稀树种,就等于创造了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然而时下中国正在兴起“环境兴市”、“建造森林型生态城市”一场“生态大跃进”“大树进城”现象,使大量重点保护树木走进广西一些城市的公园里,从大山里移栽的大树、老树,一片片组成了“森林”。以牺牲广大乡镇、山野的绿色为代价,绿了“市里”,黄了“乡里”,秃了“山里”,对资源的破坏程度无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场“大跃进”运动。林浆纸一体化,几年间使广西成为国内主要种植桉树大省,广西各地大兴砍伐森林杂木,单一化地大面积发展桉树,几乎将广西珍稀树种赶尽杀绝。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味追求高产优质、规模化生产,加速了一些本地特有物种资源的消失。如广西那坡的本地香蕉,教科书上有记载,但由于引进国外威廉斯系列蕉,本地香蕉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十几年前周厚高教授等在广西防城弄港发现新的蕨类物种,因当地开垦种植甘蔗,现已无法找到,仅存有蜡叶标本!环境绿化过多地引进外来物种,使本地物种连竞争的机会都被剥夺。比如本地产的狗牙根草,生命力极强,但台湾相思草、地毯草的引进与推广,我们的绿化部门花费多少请工人员,每天都在出杂草,使之一长出来就被拔掉,可谓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房地产优先发展,使原有的资源保护圣地——植物、动物保护区的空间和面积快速递减。比如金花茶保护区、广西药用植物园等。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空间给毁了!我们在自杀!拯救珍稀物种资源就等于拯救我们自己。因此建议广西政府:一、在十二五期间以法律形式将十万大山、大容山、六韶山、六万大山、大明山,以及中亚热带的大瑶山、九万大山、元宝山等山地,与在桂北龙胜花坪林区、兴安、资源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一起,法定为广西特有珍稀物种资源保护区加以保护;二、广西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以项目形式支持地方联合广西高校与科研院所,并有所倾斜;专项整合团队,综合农业、医药、营养学、美食界、加工业、文化界等人才,进行资源调查、保护和有序开发林下经济等研究,并形成一批专著和成果;三、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或提高对保护区地方政府山地特有珍稀物种资源保护补贴。3.湖北盆景树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对策发展盆景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紧密相关,矛盾尖锐。因而,研究盆景树木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湖北盆景树木资源概况(一)湖北自然地理概况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属中纬度季风区域。全省东西长740.6km,南北宽470.2km,总面积18.59万k㎡,其中山地占55.5%,丘陵24.5%,平原20%。本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树木种类就有1300多种,其中可用于制作盆景的树种约百余种,分属34个科63个属。(二)湖北盆景树木资源特点及分布1.特有种类众多湖北原产或以湖北为中心或模式标本采自湖北的种类很多,如:水杉、湖北海棠、对节鄂西北一带的珍珠黄杨、兴山蜡树、湖北雀梅、小叶构骨、平枝镕子,都很有特色。2.观赏类型丰富,观形、观叶、观花、观果兼具遍及各地的银杏、榆、朴、黄荆、三角枫等叶色丰富多彩;金雀、杜鹃、六月雪、六道木、紫薇、紫藤百花争妍;火棘、石榴、南天竺、构杞、构骨、卫矛、胡颓子果实艳丽。二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严重问题(一)资源利用现状长期以来,制作盆景的桩坯是以采挖野生桩的形式。从山上采挖的树桩,需经沙养生根成活后,进入盆景制作流程。一般成活率在10%~70%,采挖养护技术较高、易于生根的种类,如湖北白蜡,女贞类等成活率较高;大多数种类成活率较低,加之各生产单位多于冬春采挖季到产区收购野生桩坯,很少亲自采挖,成活率自然就更低一些。据统计,资源采挖量是盆景成品数量的10~5倍。湖北省各地市均有盆景生产、经营单位。东部大别山区森林植被覆被率低,所以盆景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应用种类主要为榆类、松类、杜鹃类为主。中、西部以武汉、荆州、宜昌、襄樊为代表,种类繁多,有一定规模,有一批专业化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专业盆景园和生产、经营单位。各大公园均辟有盆景专园。盆景的生产、销售及市场均有一定基础。年生产能力约100万盆。虽见有许多有志者进行扦插育苗育桩尝试,但尚未见有应用于批量生产的报道。各资源产区(山区、低山丘陵地区)受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大环境影响,只利用资源而未见有盆景生产储备、资源恢复、保护计划,仅有少数国家级珍稀濒危种的外运受到有限控制。近十年来举办了一些各种规模盆展和技术交流活动,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大批的盆景艺术精品作品,和一大批水平较高的技术能手。但对盆景资源及其开发、保护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基本上未获得过政府高级研究计划的资助。湖北盆景市场也未成熟,在国内远落后于江、浙等省市。(二)存在的严重问题1.“杀鸡取卵”式的利用方式目前毁林挖桩的利用方式,即先砍伐林木,然后挖取树桩,为典型的“杀鸡取卵”式利用方式。这对一些储量小、分布窄且尚未驯化栽培的珍稀树种资源破坏、威胁严重,浪费巨大。如:珍稀种对节白蜡Fraxinushupehensis,1993年统计,运出产区的桩约5万个,产区内还有约10万个当年采挖的树桩。产区内适宜制作盆景的林木(10~2cm地径)储量不足50万,而且该种天然更新主要依靠萌芽更新,种子更新困难,同时很多生产单位下山桩成活率不足30%,死桩堆积如山,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无疑威胁着该树种天然资源的存在。资源不仅被毁灭性开发且引发了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坏等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2.掠夺发展的短期行为对大多数地区来说尚缺乏永续利用规划和措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及造型技术的提高。常出现连片式毁林采桩现象。宜昌、恩施等地区的火棘,川鄂蚊母等珍贵种类的资源储量减少迅速。而且自然植被、林分因被连根挖走,自然更新困难。用于盆景生产的人工林型的资源储备造林尚未列入造林计划,资源恢复极为困难。3.“小而全”的落后生产模式由于目前制作盆景的树桩一般来源于采挖自然树桩,其种类、规格、造型无法统一。生产结构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很难形成工业化、专业化、批量化生产。无论是国营、集体或民营花木盆景业生产者都习惯于沿用小农经济的方式——小而全和自产自销,即生产尽可能多的种类、规格,样样都搞,种种不精。其销售市场局限性很大,既不能生产大批量产品,又不能及时销售。加之产销协作组织能力差,自然形不成商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反过来阻碍其自身的发展。三湖北盆景树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一)充分认识资源、区位优势及其发展潜力湖北花木生产、研究除梅花、荷花的分类、观赏栽培外,很难找出更有特色的花木,原因之一是由于湖北所处的气候、植被带,恰为东西南北的过渡
本文标题:各地珍贵花木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9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