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2
1市级公开(研讨)课教案★淮南实验中学公开教学日公开课教案★市级公开(示范)课时间:2014年12月16日地点:淮南实验中学第一教学楼四楼多媒体教室节次:3课题:《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学科:历史所用教材:八年级华师大版设计者:刘劲松单位:田家庵县、区淮南实验中学学校2淮南实验中学2014年12月16日(周二)公开教学日推荐课节次学科教师课题班级地点时间1英语孙雯unit9八(5)阶梯教室7:50-8:352英语关任飞unit8七(14)阶梯教室8:45-9:302语文王娟枣儿九(13)四层多媒体教室8:45-9:303政治韦亚林追求高雅生活情趣七(11)阶梯教室9:55-10:403历史刘劲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八(6)四层多媒体教室9:55-10:405信息郑怡娣制定学习计划七(11)微机中心4层2:10-2:555数学丁富玲因式分解八(13)阶梯教室2:10-2:556数学张仁林解直角三角形九(2)阶梯教室3:05-3:506生物宋景凤遗传与变异八(12)四层多媒体教室3:05-3:506体育王玮跳绳九(4)操场3:05-3:503第十四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淮南实验中学刘劲松一设计理念: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2、借助图影再现情境3、相互讨论合作学习4、师生对话探究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②八路军在敌后进行百团大战的史实,了解其背景、目标、规模、战绩、意义等。③1938年底,日军改变侵华方针的史实。2、能力培养①、梳理知识:每个战役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与作用。②、口头表达和试图:看地图叙述台儿庄战役的大致过程。③、讨论分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原因。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①、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充分说明中国的神圣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由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华民族团结御辱的表现,培养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②、八路军坚持敌后作战,抗击了大量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③、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无穷的痛苦。因此,加强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要点(重难点):本课是华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四课,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本课师生共同探究国共团结合作共同抗战的著名战役,共同感受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迸发出的高度爱国精神和战斗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在正面战场上,台儿庄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4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本课的图片和小字介绍占相当多的篇幅,这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1、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2、难点: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变换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和意图。四教学和学法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对话、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学法:主动学习,进入角色,积极参与注重体验,鼓励创新。八年级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中,都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军民打日本鬼子的故事,知识还显零乱,未成系统。在前面的历史课上,学生已经接触过日本侵华的史实,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利用其好奇、求知心理,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一起回顾、探究本课内容。力图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有关问题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强调心灵感受,激起情感共鸣。五教学准备:1、小黑板2、自制PPT课件、多媒体遥控器3、教师专用话筒4、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5、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采用师生对话法,辅以ppt课件,简要复习上一课时的相关知识。师生对话,复习上节课内容。全面抗战是哪一年爆发的?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全面抗战是在什么旗帜下进行的?课件显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图示来概括统战的实质?统战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广泛参与的对日作战统一阵营。过渡至新课:在统战旗帜引导下,不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曾经取得令人鼓舞的胜利!我们先来看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一、台儿庄战役(1938年)请大家阅读课本89页,找一找原因,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台儿庄呢?(生答)1、背景: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台儿庄在徐州的5东北部,是徐州的门户。日军要占领徐州,必须先占领台儿庄。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课件出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使学生看图明确津浦线、陇海线、徐州、台儿庄的地理位置。看清两路日军的进攻路线,简介藤县、临沂的狙击战。课件展示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日军的指挥官坂垣和矶谷。2、经过:请一位同学参照地图,简介台儿庄战役的经过,以练习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出示一组当时的老照片,使学生感受战争气氛。包括“日军进攻台儿庄”、“参战国军进入台儿庄”、“中国军队利用环形工事抵抗日军”、“重机枪阵地”、“庄内激烈的巷战”、“战后台儿庄城门的惨烈景象”等。适时辅以简要介绍。播放本人自己剪辑的视频片段“台儿庄战役”。课件出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图片、川军战士塑像图片,辅以简要讲述。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可是在意义方面,我们课本上只说了一句话“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略显单薄,有些对不住当年牺牲的先烈们,请大家根据以往所学和自身经验,将其补全。学生回答补遗,教师归纳概括,课件显示:3、意义:军事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日军推进的步伐。政治上——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士气和信心。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正面战场首次大捷。台儿庄战役确实是胜利了,可是徐州会战的结果怎样呢?请大家翻到第90页看一看。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学生讨论并回答:为什么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也取得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胜利,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教师概括,课件出示三大原因: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衔接过渡: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深入敌后作战,动员发展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敌后游击战争,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接下来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取得的敌后战场伟大胜利,那就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二、百团大战(1940年)61、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被迫改变侵华方针。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改变侵略方针?(学生讨论,教师简要归纳)2、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影响: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②对共产党: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实行“囚笼政策”。简要解释“囚笼政策”请大家自主学习P90百团大战相关内容,弄清课件上显示的这几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2、指挥者:彭德怀3、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4、规模: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5、战绩:歼灭日伪军2.5万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6、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的战役。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课件出示一组百团大战历史老照片。播放百团大战教学视频。课件出示“聂荣臻和日本小女孩”: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广为流传,日方也进行了报道。出示一组南京大屠杀老照片,两者形成对比。看到了八路军在战场上救助日本小女孩的善行,又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主义暴行,两者对比,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发表感想,教师点拨。7要点: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日本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③我们反对的不是日本人民,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结尾PPT:展示背景奥运会上的和平鸽形象,强调“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板书提纲】一、台儿庄战役1、背景2、经过3、意义二、百团大战1、背景2、指挥3、目标4、规模5、战绩6、意义三、师生探讨看到了八路军在战场上救助日本小女孩的善行,又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主义暴行,两者对比,有何感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好胜利”,要求学生能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历史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些内容足以体现中国军民团结协作、一致对外、英勇斗争的激情和豪气,而我自己感觉在课堂上,总被完成教学内容所拖累,缺乏这种激情表现,难以表现出应有的气势。今后在这类课上,还应该在备课的时候躲在语言语气、肢体动作、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多下些功夫才行,力图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和心理体验效果。市教育局张鸣老师在课后评课环节,还提及“片面抗战路线”的有关教学指导意见,经过反思,也认为应当采纳张鸣老师的建议,此段略讲或不讲。
本文标题: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教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1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