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
“青春、责任、奉献”主题演讲比赛——边说边做“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一.活动目的: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创造和谐、奋进、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青年立远大志向,树世纪新风,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投身于学校的创新发展中,顾全大局,拼博奋进,争做世纪青年,向那些优秀的党员同学、党员干部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积极奉献,他们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学习的榜样。为进一步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我们通过演讲的方式结合IEBOOK或PPT制作的过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优秀党员、学习优秀党员,争做优秀党员,切实将学生党支部建成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树立出一个良好的支部形象。二.活动对象及比赛形式:全院学生。以组队形式,2人一队。演讲时只需一人上台演讲演示即可。PPT或IEBOOK可两人合作也可一人制作,一人制作一人演讲,由选手自己决定。三.参赛要求:1.演讲作品要求:体裁不限、主题鲜明、观点新颖、文字简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欣赏性和时代性,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并紧扣主题;2.演讲表达形式新颖多样,可以有独创性,选手可以围绕主题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根据个人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想;3.演讲过程中要求选手结合IEBOOK或PPT作品,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4.时间限制:每位选手的演讲时间5-8分钟。编者按: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全面展开,我们再次推出5位工作在大家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也许,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平凡的人,从事的是平凡的工作。但他们时刻牢记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时时处处践行着作为一名党员的先进性。我们要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邵国振(左一)走访村民了解村情一片丹心谋民富———记庄桥街道上邵村党总支书记邵国振二十二年的点点滴滴,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邵国振任庄桥街道上邵村党支部书记那年,该村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村,全村只有一家五金厂和木器厂,全年产值不到40万元。可到去年底,上邵村已有大小企业70余家,村级可用资金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以前,面对上邵村贫穷的实际情况,邵国振首先思考是如何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村级资产不断增值。1992年邵国振带着村民建起了标准厂房,该村现有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仅租金收入每年就在300万元以上。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招商引资方面遇到了一定困难,邵国振又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由“横向空间”向“纵向空间”发展,即将原来建造的标准厂房进行改建,扩大厂房的使用面积。日前,村内原永久磁业有限公司已迁出,又引进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样的厂房经过“纵向空间”拓展后,租金从过去30万元增加到80万元。邵国振深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95年,邵国振从长远着眼,提出让更多年轻有为的青年人进村班子。为此,他首先动员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亲家母提前退休。亲家母就闹情绪,他耐心地解释:“带着父老乡亲致富,就像一场接力跑,前头要带得好,中间要传的好,接班的才能干得更好啊!”新班子在1998年的海选中得票率均超过80%,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邵村陆续被征用140多亩土地。拿到征地款后,邵国振在村两委会上提出村里贴一部分,一次性为所有村民办理了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险,彻底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同时,在村里推行土地股份制,每年拿出村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约100万元给村民分红,每位村民每月有150元至180元不等的红利,让大家共享村级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最近的一两年里,一个崭新的、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整体规划在邵国振脑海里逐渐成熟,他立志再用一个10年,重塑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上邵村。邵国振计划是在现有住宅区西侧新建一个现代化的新村,由村统一规划、统一式样、统一绿化,既有高层公寓楼,也有高档次的小别墅,将全村迁入,使得上邵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目前,第一期50套小型联体别墅已经竣工,4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也已动工。预计到2007年最后6万平方米的三期工程完成,届时,全村村民都可住上现代化的别墅。自1987年以来,邵国振每年都被评为市、区级优秀党员,2004年还接连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省为民好书记等光荣称号。面对沉甸甸的荣誉,邵国振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荣誉越高,责任越大啊!”李根华(左三)组织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撒播春天的希望———记甬江街道外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根华一度靠一个鸭场来增加村集体收入,而被人们戏称为“老鸭生蛋村”的甬江街道外漕村,在短短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固定资产提高了85倍,由1995年的2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700万元;年可用资金由8万元增加到如今的203万元;而村民收入更是翻了五番……这一连串奇迹的创造,离不开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更凝聚着外漕村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根华的心血。2003年,甬江街道推出“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但在外漕村村民眼中,这样的民主决策制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1996年,民主集中制就已经在外漕村生根发芽。当时,在李根华的倡导下,该村成立了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议事会,凡重大事项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还规定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议事会,由村负责人汇报工作及下步打算,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议事结果则作为村两委会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村党支部为消除村民的猜疑和误解,实行集体资金管理、财务公开等10多项制度,确保村民的知情权。除了每月公布当月村务动态和财务收支明细情况外,遇到重大事项,都张贴公告,第一时间让群众知晓。正是这些举措的实施,提高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10年来,该村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村里的经济一年上一个台阶,村里有了钱该怎么花?李根华认为钱必须用到发展经济上去,为此,他在村里建造标准厂房进行出租。如今,该村已有村级标准厂房28000平方米,共引进企业21家,仅租金一项村里每年就有200多万元的收入。“阿拉都称根华为‘铁丝卡漏’,有谁想多拿村里一分钱,对他来说,还是割他一块肉好!”,村民们就是这样来形容他们当家人。812路公交车建终点车站时,设计部门预算是13万元,而李根华和干部们精打细算后,竟给出9.5万元标底,还要求中标者必须按时保质完成,一位中标者以9.3万元中标后,李根华又亲自到现场督工,深怕别人偷工减料,影响质量。一个工程下来,对方花了10万多元才完工,承包方亏了1万多元。这时,有村民替对方说情,反正是村里的钱,给对方补贴一些吧,但遭到了李根华一口拒绝,“按合同办事,村里的钱不能做人情。”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乱花;但该花的,再多也舍得。提高村里老人的福利待遇,一直是让李根华牵挂的事情。1999年,村里的可用资金稍微宽裕点,他就想方设法挤出一笔资金,让村里100多位老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劳保”。陈安明(左一)带领村民给茶树施肥一辈子为民服务———记慈城镇三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安明陈安明,早就习惯了从平日忙到节日。“快把这片茶树修剪一下,施点肥”,时刻有着“压力感”的他告诉记者,“三勤村不像其它村,可以建造标准厂房进行出租,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发展精品农业最为理想。”作为一名农村党员,不仅要能干事,更要会帮带,成为群众的致富领路人。当了九年村支书的陈安明获得过省“双带”好党员、市级优秀党员、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真正实践了他当初入党时的承诺:“一辈子为民服务”。1999年,陈安明从广播里听到湖州安吉的白茶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利润较高。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调整村里农业产业结构,他直奔安吉“取经”。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关专家论证下,得知白茶具有极好的观赏性、营养和经济价值,当年该村就引种了50亩白茶,第二年又引种350亩。2000年3月初,当第一批茶叶成品后,立刻得到了茶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当年生产的近百斤白茶全部销售一空,白茶的经济效益也由此凸显出来。2001年村党支部召开会议,把白茶的经济效益和老茶对比后,决定把112亩的老茶园全部改造成白茶基地。截止目前,该村的白茶基地规模已经达到1010亩,成为全省第二大白茶生产基地。为了让全村人都富起来,也为了能让村民种植的白茶保质、保销,2000年三勤村成立绿茗白茶有限公司,为了让三勤村的白茶产业成为一个品牌,陈安名还注册“慈城”牌商标。“慈城”牌宁波白茶先后荣获过浙江省“龙顶杯”金奖、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奖、中国绿色食品等荣誉称号。目前“慈城”牌白茶已经申报国家有机茶生产基地,白茶已经成为该村主导产业,也是广大村民的致富产业。去年,仅该公司就向农户收购60余万元的白茶鲜叶,去年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6500元。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好转,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3年,村里实施了第二次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全村安装自来水农户228户,实现了户户通上自来水。解决了农民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同时,该村共有村级主道路6100多米,都是机耕路、沙石路面,出行难成了村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为此,陈安明带领村两委会,积极为村民办实事,从2003年开始,每年对村级主要道路进行路面硬化。3年来该村共改造公路5700米,总投资3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余世荣在学习富民强村的领路人———记洪塘街道邵家渡村党支部书记余世荣/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冬日的田野开阔平坦,满目生机。走进洪塘街道邵家渡村,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格外引人注目。邵家渡村是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庄,在村党支部书记余世荣的带领下,去年,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7500多元,成为了一个小康村。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就看“领头羊”。从1990开始,在村民的拥护下,余世荣连续担任了6届村党支部书记。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村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村领导班子。因此,他不断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使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加强党员管理,注重党员发展,村党支部近三年来发展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为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认识和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能力,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余世荣狠抓党员学习。党组织活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党员学习和支部活动,开展党员的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党员就是要成为群众致富的‘引路人’。”这是余世荣经常说的一句话。过去,邵家渡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偏低。前几年,随着通村公路延伸到村里,余世荣开始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路子。他带领村民整合村里闲置土地,建造标准厂房。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如今,全村工业总产值达4200多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52万元。余世荣如何改变村里面貌?上任以来,他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大力进行环境治理,整治村容村貌,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努力帮群众解难题。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该村投资5万多元,建造了老年文化中心。同时,配合街道城办,完成自来水改造任务,改善村民的用水质量;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村庄内的道路硬化1400米,河塘砌石400米,清理内河500米,完成村主干道两旁绿化6000平方米,让村民过上了舒心日子。陈通惠在村图书室整理图书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记慈城镇金沙村共产党员陈通惠今年78岁的陈通惠,1975年进入金沙村村委会工作,在该村先后担任生产大队长、村民委员会委员、村支部委员等职务。30多年来,陈通惠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点滴小事做起,处处为村民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员的宗旨。为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陈通惠出了不少点子。金沙村位于我区与慈溪、镇海三地交界处,三面环山,全村有竹林面积2500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山头地边生长着各种竹子,是我区有名的“竹乡”。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竹子质量不高,该
本文标题: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2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