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1、试述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类型和危害。2、简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3、论述我国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基本程序。4、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200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1、简述流失的类型、成因和发展趋势。2、简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工作的特点和方法。3、试分析主要土壤侵蚀模型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4、简述荒漠化防治综合技术体系。200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答案一、试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生态学理论;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结构,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强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并使被修复的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生态修复包括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及生态改善。生态系统是一个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功能单元。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反馈机制使它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即生态系统在受到不超过生态阈值[3]的外界干扰后,仍然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或偏离生态平衡后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到原始状态。而如果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受损生态系统就不能自然恢复到其原初稳定状态.需要人为的调节诱导和修复.否则,将长期保持受损状态。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理论;生态修复是在充分认识水土流失及生态系统损害原因的基础上,依靠生态系统的自选择、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发展的功能,并辅以科学合理的各类人工修补措施,加速生态系统的顺向演替进程,从而达到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目的。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区划与规划技术;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设计技术;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生物技术;生物修复的技术核心是微生物及微生物使用和利用等。如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6.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7.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管理技术。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山区、丘陵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封育保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控制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干扰、索取和破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做法是:封山禁牧、轮牧、休牧,改放牧为舍饲养畜,保障生态用水,促进植被恢复。同时,加快这些地区的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集约高效农牧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小开发,大保护”;发展沼气和以电代柴,实施生态移民,确保农牧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促进大面积生态修复。二、试述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内涵;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2.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形成原因;由于土地利用活动产生的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质,如城市垃圾、农村家畜粪便、农田中的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或有机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随着降水产生的径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3.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的原理;以“源头削减、资源回用、因地制宜、技术实用、优化管理、总量控制”为原则,树立全局观念,贯彻和谐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精准化平衡施肥、暴雨径流及农田排灌水污染控制、坡地水与氮磷流失控制等,突出防治的重点,实现多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和水体治污技术的有效集成,有效地减轻水土和氮磷的流失,实现面源污染防治目标。4.水土保持生态清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是小流域建设的新思路,是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水资源保护,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小流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依据小流域内地貌距部位离河沟道由远及近,将小流域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综合应用多种治理措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水土资源。第一道防线,生态修复区,位于远山中山及人烟稀少地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遇暴雨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并且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第二道防线,生态治理区,位于山麓、坡脚等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同时是村镇及旅游业集中区域,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堆放量大,农田和园地农药化肥使用量大,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发生地,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第三道防线,生态保护区,位于河(沟)道两侧及湖岸周边,是挖砂、采沙及废弃物投弃的主要区域,同时由于湿地萎缩,水土自然净化能力差。三、简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管理的原则和方法。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律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前期工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4个阶段。第一步是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按水土保持法的规定,该规划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指导今后一定时期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应成为下阶段工程立项的依据。第二步是在规划指导下,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提出建议立项的工程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第三步是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一经批准,则工程项目正式立项。第四步是完成水土保持初步设计,该设计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列入年度计划拨款兴建。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加强监理资质管理是实施监理制的基础,必须加强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资质管理是实施监理制的基础,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实施阶段是实施监理的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关系。采取组织管理、经济、技术、合同和信息管理等措施,对建设过程与参建各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和控制,主要有质量控制,工期控制和投资控制。要逐步实行全过程监理。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测;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措施,是反映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的有力保障,是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的依据。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律赋予水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二、规范运作,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要充实和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明确职能,合理配置监测技术人员,布设监测场地和监测点,切实负责地做好监测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要有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并向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监测报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工程要进一步落实,要在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行期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三、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监测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对管辖范围内的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的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要在定位观测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水土保持项目的监测。四、多方协作,有效利用相关行业监测成果水土保持涉及多学科、多部门,水土保持监测也要与相关部门和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与水土保持内容有关的相关行业监测成果。五、增加投入,保障监测工作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多方协调,力争将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就要抓紧研究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系统建成后发挥效益,良性运行。6.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督。一、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首二、严格依法审批,强化后续监管三、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预防监督工作四、积极主动地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五、依法足额征收水土保持“两费”六、实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公告制度七、多形式开展工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八、加强对水保监督执法工作情况的考核四、试述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或荒漠化防治工程新的发展趋势。1.法制建设;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法》确立了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责任、义务、管理体制、主要制度、保障措施以及违反《防沙治沙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法律。2.技术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荒漠化治理、监测、评价、考核等方面内容,完善技术指标体系,各项技术标准要尽快上升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水平。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分布区内自然、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差异大,各地荒漠化危害、成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都不尽相同,制定技术标准要具有科学性、指导性(或强制性)、可操作性。3.低覆盖度建设等新理念;低覆盖度灌木群丛是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植被,也是人工修复沙地应遵从的植被。低覆盖度对植被的存活和防风固沙具有较好的效果。4.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应用;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方面。但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属于新的领域。通过景观生态学中的指标和方法应用于荒漠化的监测与评价。5.现代生物、信息工程的应用。生物工程如荒漠化防治植被建设技术,包括天然植被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地造林方法和树种等技术;生态农业建设技术、,包括生态农业的设计、调控和优化,生态农业的技术模式等。6.信息工程如3S等地理信息技术和模型模拟等,为荒漠化的监测、评价和防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006年水土保持学加试一、简述水土保持规划原则和方法1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则2土地利用规划3水土保持措施流域(区域)布局4水土保持措施预算5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二、试述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的原则和方法1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内涵2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的基本原则3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的方法4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的评价三、简述荒漠化防治综合技术体系1荒漠化与荒漠化防治2植物治沙技术3工程治沙技术4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5其它治沙技术四、试述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内涵;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2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形成原因;由于土地利用活动产生的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质,如城市垃圾、农村家畜粪便、农田中的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或有机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随着降水产生的径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3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的原理;以“源头削减、资源回用、因地制宜、技术实用、优化管理、总量控制”为原则,树立全局观念,贯彻和谐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精准化平衡施肥、暴雨径流及农田排灌水污染控制、坡地水与氮磷流失控制等,突出防治的重点,实现多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和水体治污技术的有效集成,有效地减轻水土和氮磷的流失,实现面源污染防治目标。4水土保持生态清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是小流域建设的新思路,是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水资源保护,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小流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依据小流域内地貌距部
本文标题:北林水保博士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4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