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基础知识(全部)
1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4、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了非货币收益方面。5、在收入循环模型中,该经济系统由居民户和企业构成;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8、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9、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B、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10、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1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12、经济运行中的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13、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14、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劳动力参与率只是测定和反映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率的选择和决策。15、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S=(△S÷S)/(△W÷W),其中,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16、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2(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17、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18、经济周期:经济运行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男性成年人称为一级劳动力,中年妇女称为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19、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d=(△D÷D)/(△W÷W),其中,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20、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21、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2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大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23、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2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即AP=Q/LMP=△Q/△L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25、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即MRP=VMP=MP·P。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26、广义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27、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28、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29、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30、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供求和价格的关系3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3(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32、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表现在: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33、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的两个方面:(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34、均衡价格论出自: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35、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36、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37、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38、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影响货币工资的三个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39、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40、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41、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的支付方式:(1)实物支付,如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商品和服务(2)延期支付,如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42、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43、所谓就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44、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消费+储蓄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的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伙I,则Y=C+S=C+I45、所谓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与结构上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均为失业者。46、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位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是一种正常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4(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失业中所占比重很大。(4)季节性失业。47、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48、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49、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50、失业的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51、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5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53、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54、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55、工会职能: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56、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57、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58、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59、货币政策: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60、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6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62、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63、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64、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和可比性强的特点。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时,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于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5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第二章劳动法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它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它有高度的稳定性。(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大于具体规定。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
本文标题:助理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基础知识(全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8235 .html